文网讯 为发扬和传承苗族芦笙文化,近年来,马关县都龙镇坝保行政村后山村的两位苗族村民自发组织了一支芦笙队伍,在闲暇之余向村里的青少年传授芦笙表演技艺,让古老的苗族文化发扬光大。
芦笙作为苗族群众最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在《诗经》中也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芦笙表演多出现于苗族同胞的大型活动中,如娶妻嫁女、祭祀祖先、苗族花山节等。
日前,记者走进后山村,晚风中传来悦耳的乐器声。走近一看,村民罗正友和陶永文正在村里的小广场上教孩子们演奏芦笙、跳芦笙舞。
罗正友和陶永文有个简单朴实的梦想,就是把苗家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苗族后代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掌握苗族的传统技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在村里组建了芦笙队,希望把孩子们教会后,让他们走出本村,到更多的苗族寨子去宣传苗族文化、教授苗族技艺。
悠扬的芦笙吹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由7名孩子组成的芦笙队正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10岁,他们青涩地吹奏着芦笙,跳着苗家特有的芦笙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苗族芦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芦笙作为我国传统五音乐器,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在后山村里,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或夕阳西下的黄昏,都有这样一群心怀梦想的人,在悠扬婉转的芦笙鸣奏中,用他们的坚守传承着芦笙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芦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马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耘 牛世婷 罗红)
(编辑:刘梅 排版:向传帅 审核: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1、本站所发布信息均为非营利性新闻宣传,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站不承担侵权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须注明 "转自(或引自)文山新闻网" 字样。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