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为什么会越养越少,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它的生长周期,导致新老蜂交替不及时。”
“老式蜂箱大多采用牛粪、泥巴涂抹保暖,既不卫生也不实用。”
“你们看,这是造王台,我们不仅要学会科学养蜂,还要学会人工育王。”
……
寒风凛冽,细雨蒙蒙,云南省科普带头人、养蜂标兵王红杰正一边小心翼翼地取出巢脾,一边进行讲解,不时有蜂农提出疑问,王红杰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这是一场“甜蜜”的科普活动。“践行二十大·科协在行动”科普文山走进田间地头直播活动在麻栗坡县茨竹坝村开课,“80后”小伙王红杰是主讲人,此前,他曾带领团队成员深入麻栗坡县11个乡镇开展中华蜜蜂养殖技术免费培训,授课经验很是丰富。
麻栗坡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原始自然的森林环境以及丰富的花期,吸引了许多喜马拉雅蜂(悬崖蜂)、中华蜂在这里筑巢安家,繁衍生息,王红杰发现了这个资源优势,全心投入养蜂事业,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成为今天的科普带头人之前,他也走了不少弯路。
“有一年,我拉着全家养蜂采到的蜂蜜到昆明的工厂去加工,却被告知黄曲霉毒素和大肠杆菌超标。”王红杰说,“为了不让这批蜂蜜流入市场,当地监管部门就地销毁,我眼睁睁看着几十万元打了水漂……”
原来,养蜂的头几年,王红杰一直采用土办法,用涂满了牛粪和泥巴的老式蜂箱进行养殖,导致取出的蜂蜜被污染。从那以后,王红杰把蜂箱换成了机器打磨的新式蜂箱,不仅密封性好,还可以人工打扫,避免污染的问题。
科普现场,王红杰分享了自己养蜂路上的经验教训。蜜蜂有喜阴喜静的习性,他指导蜂农,要把蜂箱放到大树和屋檐下,把废机油涂在蜂箱周围,还可以防治蚂蚁等虫害问题。
“我知道,咱们蜂农养蜂最关心的是蜂蜜卖往哪里、卖给谁?但我认为,只有保证蜂蜜的品质,才能打开销路。”王红杰分享了一则不久前在南博会上发生的趣事。他带着自己的一系列蜂蜜产品参会,其中包括高品质的岩蜂蜜,一位外国客商慧眼识珠,开出了三万多元一斤蜂蜜的高价。品质上来了,销路自然有了,王红杰从自己的故事入手,打消了蜂农的疑虑。
卖出高价的岩蜂蜜来自于喜马拉雅蜂,也称悬崖蜂,蜂种珍贵,仅在西藏、云南的部分地方有分布。麻栗坡县岩蜂洞村的一处陡峭崖壁上每年都有悬崖蜂筑巢,但由于地势陡峭,村民只能看着悬崖蜂飞走。今年7月,到了采岩蜂蜜的最佳时节,王红杰带领合作社成员义务帮助岩峰洞村民采收岩蜜,总共采集蜂巢5块,采蜜70斤,售卖了一万多元,全部纳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中。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就像诗句里所描写的那样,王红杰也有着自己小小的梦想——把蜂蜜打造成麻栗坡的一张名片。“我希望带领蜂农们走上产品化、规模化的养蜂道路,把麻栗坡的蜂蜜销往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让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甜蜜事业’。”
(记者:毛雪勰 曾炜炜)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
1、本站所发布信息均为非营利性新闻宣传,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站不承担侵权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须注明 "转自(或引自)文山新闻网" 字样。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