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现任麻栗坡县麻栗镇党委书记、四级调研员。作为“老山精神”的传承者,“文山之干”的践行者,王超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指引,烛照前行道路,守初心、担使命,转作风、提效能,带领全镇2000余名党员和6.1万群众同心而行,守国门、谋发展、向未来,推动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现麻栗镇发展日新月异。
麻栗镇是城关镇,也是边境镇。近年来,面对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王超牢记“国之大者”,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践行责任担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守好国门。他果断布局,突出9个抵边村小组的“关键位置”,率先将阵地前移,在与越南抵边哨所200米之隔的石笋村小组建立麻栗镇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健全指挥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下沉。他创新举措,实行内沿村定点支援边境一线的防控模式,推动“书记”上一线、全员守边关,统筹68名“段长”、125个网格、9个挂包单位、7000余名群众在一线分段包保、定点布防,仅用1个月完成17.7公里物理阻拦设施全线贯通。他久久为功,在9个抵边村小组和8个联防所全覆盖成立党支部,在边境巡逻管控中设置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对18个哨点进行改造升级,创新“1+2+3+N”联防联控机制,组建35支“老山先锋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重构提升严管区、缓冲区管控体系,全力打造麻栗镇强边固防2.0版,构造“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严密防控体系。他带头冲锋,在麻栗坡“3·25”疫情处置期间,坚持人民至上,忍受着肾结石复发的疼痛,10余天战斗在一线,克服社会面大、管控难等问题,靶向施策,及时统筹城区各单位、部门、社区力量,设卡点控人流、找重点排风险,带头研究制定党群服务联系卡、搭建线上购物小程序、设置线下投放站,实现服务精准闭环,有力处置疫情,守住疫情外溢底线。18个日夜,王超坚持指挥、调度在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一线,他坚信,只要将责任扛在肩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美丽家园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王超坚持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引领乡村振兴,以点连线,以线成片,在麻栗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赶考”路径中,找准奋斗坐标。他在“点”上抓示范,将抵边村定位为全镇“共有家园”,带领17个村(社区)8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党员项目帮带组”,紧扣“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销号管理,在红色“记忆”、守边“足迹”、云海“视角”、网红景观、特色产业上重点突破,石笋村实现从“基础无条件、产业无支撑、亲戚无人问”的“三无村”到“红与绿、美与富、新与特”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华丽蝶变,月亮坝、石家湾等村的示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他在“线”上促提升,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引导抵边群众用石头堆砌出国旗、党旗、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图案,自觉粘贴爱国爱边、守边固土门联,赓续红色根脉,连点成线,扮靓边境线,展现“国门”良好形象,利用石笋党校分校创新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决心愈发坚定,边境“从此不同”。他在“面”上求突破,将边境小康村连线内沿村,典型引路,推动家家户户修建“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打造绿道与花带,并着眼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以旅带农、以农促旅,打造集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康养休闲、生态采摘、农家特色等为一体的边疆风情,推动边境一线与周边融合发展、全域提升。“总是放心不下”是王超的行动自觉,他坚信,只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美丽家园一定能“敲”出来。
基层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王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坚守为民初心,把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城乡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深耕细耕办实事。他推动城市网格由虚转实,将全镇5个社区精细划分为1094个网格,成立24个小区党支部,将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综合治理、环境卫生等工作融入网格,配备700余名“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管理员,分片负责、上下联动,落实“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协同处置”机制,推动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他推动服务成色由浅转深,依托麻栗镇“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吸纳70余家县级单位、群团组织打造共驻共建共享党建综合体,紧盯民之所望,建立完善“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16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打烊,不断强化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质效,实现多点“开花”。他推动“绿美”建设再深化,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同时,率先实施“党建引领双创行动”,提出“共享工程”,以“我为城镇添新绿”的方式,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绿,定期开展“绿美”工作评比和“红黑榜”晾晒成绩,用党建的“红”衬托出生态的“绿”,推动支部规范化建设与绿美村寨、绿美社区、绿美机关、绿美学校示范点建设同轴运转,提升人居环境,联动“七城同创”取得实效,构建美丽边城。注重内外兼修,既“栽花”也“摘刺”,牵头成立麻栗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创新推出婚姻家庭红、黄、绿积分预警机制,盯住“关键小事”,推动“绿美”浸润人心。群众的满意度是王超的工作标尺,他坚信,只有坚定人民立场,实干笃行,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来源:州委组织部)
(编辑:熊明刚 排版:向传帅 二审:资云波 终审:周味鸿)
1、本站所发布信息均为非营利性新闻宣传,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站不承担侵权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须注明 "转自(或引自)文山新闻网" 字样。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