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把握着力点,聚焦“三新三力”,以更有效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促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拓宽“新路子”,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盘活特色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推广林下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变“输血”为“造血”,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二是利用“1+N”模式,巩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促进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通过“合作社+”模式,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涵养一个特色品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壮大产业发展力量。三是培育发展新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但不能局限于农业。要围绕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契合乡村地域特色,挖掘当地特色手工业。四要广泛吸纳行业人才,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懂农业、懂生产、懂技术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开设学习培训班等调动人才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利用“新资源”,提升乡村振兴“向心力”。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已逐渐从要温饱转变为要环保,求生存转变为求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深切的期盼。要坚持系统思维,着眼大局,把绿色生态放在发展首位,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要打造乡愁文化,依山就势、不大拆大建,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持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要树牢群众自治的行动方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也需要群众,通过支部党员大会、四议两公开等广泛收集民众建议,群策群力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树立“新风向”,增强乡村振兴“凝聚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继承弘扬党的精神谱系,既为乡村振兴“塑形”,更为乡村振兴“铸魂”。一要以“文山之干”为导向,大力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自觉增强紧张感、紧迫感、紧凑感,为乡村同谋发展,共谋振兴。二要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加强和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充分发挥“一约四会”约束作用、模范先锋示范作用,推动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同时让高品质的文化节目、文化品牌走进乡村。另一方面,要继续办好“农家书屋”、开设“道德讲堂”,打造农村文化阵地,让广大农民享有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树立美在环境、好在民风、富在产业的目标导向,发挥“三新三力”,推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柴云晓)
(编辑:徐珺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
273.【“七花杯”网评大赛】着力将文山城打造成滇东南最美城市
274.【“七花杯”网评大赛】结合“文山之干”浅谈丘北县如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76.【“七花杯”网评大赛】漫谈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的“文山三七”产业发展
278.【“七花杯”网评大赛】念好“联动合”三字诀 答好医保民生卷
279.【“七花杯”网评大赛】制度有“锋芒”,躺平也有“刺痛感”
280.【“七花杯”网评大赛】抓好农旅产业融合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82.【“七花杯”网评大赛】“90后”干部要在“磨”和“炼”中破局
284.【“七花杯”网评大赛】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几点看法
1、本站所发布信息均为非营利性新闻宣传,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站不承担侵权责任。
2、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须注明 "转自(或引自)文山新闻网" 字样。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