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颂党恩 传家风 | 舅爷楚图南的字幅
发布时间:2021-07-01 16:29:35
文学家、翻译家、诗人楚图南
是文山人
他留给在老家的亲人两幅字:
“任重道远,勤学苦练”
“纵有凌云志,不忘菜根香”
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激励着后人们
不忘初心、艰苦奋斗
少小离家 再见已到古稀
我的舅爷叫楚图南,在他6岁时,母亲病逝,妹妹玉荣(楚图荣)因家境困难无法养育,送给城郊一户人家收养。我的老祖追随蔡锷在滇南某县任职,后来与友人在昆明创办《云南旬报》,长年在外无法顾及家中儿女。无依无靠的舅爷只能到亲戚家中帮佣,养猪、放牛、帮人舂米,年岁稍大些便从盘龙河挑水进城售卖,得空便在私塾陪读,后又到文山新办小学就读。
舅爷14岁时,亲戚给他两个银毫子,让他去省城昆明找我老祖。舅爷跟随马帮到蒙自,沿滇越铁路辗转到了昆明,先是在一家店铺当学徒,翌年考入昆明私立联合中学。当时学校规定凡考试前三名者,免下学年学费。舅爷一边在店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愈加发奋用功,年年大考第一,得以免除学费直至中学毕业。
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在昆明招考。舅爷得知师范学校不仅免学费,还可向省教育厅申请官费,遂报名应考,并被录取。由此,舅爷走上了革命道路。
舅爷自14岁离开文山后几十年音信全无,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与文山的家人联系上。他得知我们一家过得很贫寒,就开始寄钱来供我父亲读书,每年春节还给我们寄来小孩的新衣钱和压岁钱。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舅爷家的旧居上建盖起新房,卖起了文山汆肉米线,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便叫舅爷不要再给我们寄钱了。
“纵有凌云志,不忘菜根香”
舅爷在世时,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他常给我们来信,勉励我们要好好工作,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做事,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政策方针。
1971年,叔叔到北京探望舅爷,舅爷对叔叔说:“你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的做人准则。”教导之余,舅爷写了一幅字给叔叔:“任重道远,勤学苦练。”这番教导一直铭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
1987年,我的父亲罗金元、嬢孃罗美琼一家去北京看望舅爷,他听我父亲和嬢孃讲述了文山的发展变化,十分高兴,写下一幅字:“纵有凌云志,不忘菜根香。”教育我们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初心。这两幅字成了我们全家一直传承的家风家训,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舅爷曾和我们谈起文山的风土人情,回忆他在文山度过的童年时代,并作诗一首:
千峰万壑远连天,
峡谷林深啼杜鹃。
回荡鸟语声声唉,
皓首征人犹未还。
抒发他自小离开文山,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情怀。
如今,舅爷已离开我们20多年,他留给我们的字帖成为我们的家风家训,是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他对真理的上下求索、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个文山人!
(作者:罗应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编辑:徐珺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