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追寻红色足迹 踏访革命老区

发布时间:2021-07-19 11:23:41  

谷留村

在文山州的中共地方党史资料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地名——“七村九弄”,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其实,“七村九弄”是指位于滇桂两省区接合部、富宁县谷拉、归朝交界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一大片石山区,包括当时的77个村寨,8000多人口。

“七村”是指归朝的岩定、岩集、旧寨、弄维、威丰、弄旧、弄地7个地方。“九弄”又分上九弄和下九弄,都位于谷拉乡境内,上九弄包括弄所、弄洒、弄权、弄然、弄东、弄谷、弄括、弄麦、弄彦;下九弄包括弄定、弄金、弄翁、弄权、弄育、弄劳、弄力、弄爱、弄中。“七村九弄”一带山峰层峦叠嶂,道路崎岖,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俗有“抬头朝上是白天,弯腰看底是夜间,隔山喊话听得见,走拢对面要半天”之说。自1931年11月红军干部黄庆金、李德惠、谭统南等由富宁谷拉多立寨的红军战士刘家华带路进入“七村九弄”一带开展活动起,到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再到百色谈判、田州改编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丧失,这里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中心,见证了当年红色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

多曼村

近日,我们寻访的谷拉乡的数个村寨,都属于“七村九弄”的范围。谷拉乡的多立寨,是红军最早进入开展活动的地区,也是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成立之地;谷拉乡的谷留村,是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建立之地。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红军活动的印迹:谷留红军碉堡、甘屯红军洞、多曼惨案旧址、中共滇黔桂边区党代会旧址、滇黔桂边区劳农代表大会遗址、恒村战斗遗址、弄迫战斗遗址……

迎着清晨的阳光,我们来到谷留红军碉堡处。车子在建有红军碉堡的山脚一块不到一个篮球场大的水泥场地上停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楼的新建筑,据谷拉乡相关人员介绍,这是乡政府通过多方筹资新建的红色文化陈列室,当年,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就在这里召开会议,成立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和边区劳农会,整编成立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随后,我们沿着新修的石阶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进入用青石块重修加固的红军碉堡。站在碉堡里,谷留村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天气晴好时,可以远眺广西龙合、定业两乡。村后的两条路分别通往广西魁圩、龙合、定业等乡镇。谷留村村干部指着碉堡正面右侧的一座山告诉我们,那座山的山腰处有一个红军洞,是当年红军游击队驻扎过的地方,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红军洞洞口隐约可见。

下山后,我们参观了谷留红色文化陈列室,陈列室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重现了当年红军在这里的活动历程。其中,有一个场景制作得尤为精细,栩栩如生地将一次惨烈的大屠杀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多曼惨案,是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在遭到根据地军民浴血抗击后,把愤怒发泄到根据地群众身上,在根据地制造的多曼、洞楼、太平、那能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之一。

参观了陈列室后,我们与一位叫覃东田的老人交流座谈。老人已70多岁了,但精神很好。据谷留村村干部介绍,老人还能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我们围着他坐下,听他讲述他从父辈那里听到的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老人的讲述,将我们思绪带进了那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

1934年11月,红军在多立寨召开边区党员代表会暨边区劳农会、赤卫队大会,成立了以黄松坚为书记的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领导整个滇桂边区、右江地区、黔桂边区的革命斗争。会后,由于多立寨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距周边村寨较远,中共滇黔桂边区领导机构迁到谷留村,并在谷留村召开会议,成立了以黄庆金为主席的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以黄松坚为主席的边区劳农会,同时把红军游击队整编成立为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至此,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群各套组织机构组建完成。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重要的红色根据地。由于谷留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边区临委将谷留村设为各套领导机构的常驻地。为保卫根据地核心重地的安全,大家在地势比较高的山岗上修建了谷留碉堡。碉堡用青石砌成,四周留有射击孔,对准各个路口,可有效封锁敌人。

谷留红军碉堡石墙

覃东田老人指着山顶对我们讲,以前碉堡那里天天有人放哨,村头那边还有岗哨,群众也参加轮流站岗放哨,一有情况,就赶紧通知红军洞那边的红军游击队。我们望着碉堡上那迎风招展的红旗,追寻那逝去的枪声、飘散的硝烟,一起缅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不朽的红军精神。

辞别老人,我们本计划前往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成立之地——多立寨,但是村干部说,由于前几天连续大雨,进村的土路满是泥泞,连越野车都进不去,我们于是直接去了多曼村。

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一片依山而建的砖混结构的小楼,多曼村到了。多贡村委会支书领着我们前往多曼惨案发生地——当时的乡长罗元兴家。支书告诉我们,这里发生惨案之后,好多村民都搬出去了,现在的村民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新搬来村子里的,知道惨案的人没有几个了。到了罗元兴家门前,罗元兴的曾孙罗浩已经在家门口等着我们。这个瘦高的男子指着他家门前5米开外的路埂说,这里原来有一堵墙,当时敌人就是沿着这堵墙将房屋重重围住,并在墙头上架了枪以防有人逃跑。

我们随着罗浩进到他家里坐下,听他堂哥罗志修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惨案。罗志修是一个比较健谈的人,他说:“我都是听老人讲的,我把能回忆起来的都给你们讲讲……”。据他讲述:1935年10月,敌人进剿“七村九弄”,为更好地对付敌人,红军游击队开进中越边地进行休整。谷留、弄所、多曼等村的赤卫队队员都躲进弄所岩洞里。敌人久攻龙所洞不下,于是通过诱骗、封官的方式,让赤卫队队长张福兴叛变。10月下旬,敌人100多人开进多曼村,在叛徒张福兴的配合下,诱骗时任乡长罗元兴通知上下九弄曾参加过红军和赤卫队的人都到多曼集中,罗元兴不知是计,就按张福兴的要求通知。11月5日,弄所、多曼、谷留、旧寨等村的部分赤卫队队员到了多曼村罗元兴家集中后被收缴了枪支,敌人连长下令把大门严实地关闭起来,一阵乱枪对着房子里手无寸铁的赤卫队队员疯狂扫射,当场就有26名赤卫队员遇难。敌军撤走后,又放火烧毁多曼及附近村寨的所有民房,家畜家禽及财物被掳掠一空。从此,多曼村一带成了“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无人区。

谷留红军碉堡石门。 (熊启鑫 摄)

听到这里,我们心里无比震撼,敌人用残酷的暴行,一次次试图摧垮革命者的意志,妄想扑灭革命斗争的烈火,都没有让根据地军民屈服,根据地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让革命火种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一直在滇黔桂边区燃烧。

(孔建娇)

(编辑:唐雪娇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