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文山州党建引领“四必到”“五必访”推动矛盾纠纷防范与化解
发布时间:2024-03-26 17:09:01
近年来,文山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由州委组织部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泛开展“四必到”“五必访”解民忧活动,多举措织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三张网”,有效推动矛盾纠纷防范与源头化解,持续守护边疆各族群众生活的“平安底色”,提升“幸福成色”。
“到+访”布下矛盾纠纷排查“覆盖网”
聚焦矛盾纠纷“热点”、特殊群体“盲点”、安全隐患“雷点”,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化开展各类问题风险隐患排查起底,构建起党建引领、一网覆盖、镇村组户四级联动的基层网格2万余个,配备各级专(兼)职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网格员7万余名进行实体化运作。要求村组干部、驻村干部等力量,村里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长期外出返乡家庭必访、困难家庭必访、新分户家庭必访、留守家庭必访、特殊情况家庭必访,实现“四必到”“五必访”对象家庭情况、人员类别、资产收入、矛盾隐患“一口清”。全州10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网格,对少年儿童防溺水、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精神障碍患者和其他高风险人群实行“红黄绿”动态风险评级管理,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转“坐等上门”为“走村入户”,实现各类风险隐患早预判、早介入、早应对。
“到+访”布下矛盾纠纷化解“专业网”
以“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力量为核心,政法领域党员干部落实“接访—约访—下访—回访”机制,为“四必到”“五必访”对象提供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信访接待等服务7.5万人次,以小分队、小切口、专业化推动问题化解“不出户”。各级党员干部落实挂包责任制,细化矛盾纠纷化解“一件一档一方案”,深化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实现“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转变,提速增效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避免“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将9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持续推广微信平台“接诉即办”小程序,搭建“听群众声音、为百姓解难”直通车,让群众线上“点单”,后台精准“配菜”,“点单”群众在线查看处置情况及处理进度,形成接诉、办理、督办、反馈、评价闭环运行机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效果有反馈”。
“到+访”布下群众急难盼求“捕捉网”
实施党员中心户“1+N”机制,以1名干部联系5—10名党员、1名党员联系5—10户家庭为轴,辐射带动“全科网格”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一网兜住烦心事”。组建“乡村组干部+党员+网格员”关爱服务小分队,同时发挥“返乡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银发先锋”作用,实施常态化蹲点服务,到田埂、火塘、院坝倾听群众心声,帮助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将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综治维稳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发挥“四官一师”(地方官、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的作用,利用“到+访”的契机,做好重点人群、少数民族群众的普法工作,实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重大问题第一现场研判,确保小事不拖大、隐患不爆雷。
文山州探索党建引领“四必到”“五必访”核心在于:用“到”和“访”的方式把问题排查出来,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重大问题及时按程序上报,防止“小事变成大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上半年,各级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50.09万次,协调解决群众困难4.74万个,群众安全满意率明显上升。下一步,文山州将持续优化工作措施,努力让这项“暖心”解民忧活动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扎实做好基层治理和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杨巍巍)
(编辑:李娟 排版:陆军 责编:郑泽娅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