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共建共治 共享幸福 | 文山州:“轻车壮马”破局“小马拉大车” 基层治理“马力”全开
发布时间:2025-09-10 18:41:03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效能直接关系执政根基与民生福祉。曾几何时,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基层治理深陷“小马拉大车”困局——村级阵地牌匾满墙,干部淹没于“文山会海”与“证明围城”,“资源碎片化、权责不对等、服务效能低”的难题,让治理末梢尽显疲态。
直面这道时代考题,文山州将破解“小马拉大车”作为深化治理变革的“牛鼻子”,以“轻车”减负、“壮马”赋能双向发力,推动基层治理从“负重爬坡”向“轻车快跑”深度转型,勾勒出边疆民族地区善治新图景。

靶向瘦身做减法,让“轻车”卸下枷锁
破解困局,首在为基层卸下有形无形的负担。文山州以“两场革命”为引擎,向形式主义沉疴亮剑,推动基层阵地“瘦身塑形”。
针对“牌子满墙挂、群聊扎成堆、证明满天飞”的顽疾,文山州创新出台“四牌两标识”挂牌规范。全州1022个村(社区)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累计摘除“空心牌”3761块,清理规范工作群1524个(其中合并865个、解散闲置群组366个),取消259项不合理证明。这不仅让村级阵地重拾清爽,更卸下了基层干部肩上不必要的重担。
减负不能只减“牌子”,更要划清“权责”。文山州按照“依法下放、非准禁入”原则,制定《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将7大类20项任务细化为45条刚性措施(已完成44条),为县、乡、村三级划定清晰的权责“跑道”,严禁职责随意转嫁,引导村干部把精力聚焦到主责主业与民生服务上。
为防止问题反弹,文山州建立“三级领导分片蹲点+责任倒查”机制,州、县、乡干部直插田间地头、社区楼栋,现场核查挂牌规范、纠正事务摊派;同时畅通州、县党委社会工作部热线“直通桥”,1022个村(社区)可一键反映问题,形成“问题发现—整改落实—长效巩固”的闭环管理。一系列“减法”落地,让基层工作职责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效率再提升。

多元赋能做加法,为“壮马”强筋健骨
“轻车”需配“壮马”。文山州在减负的同时,推动资源、服务、智慧向基层下沉,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在队伍建设上,文山州深化“大岗位制”改革,将村干部队伍从1.1万人精简至6500人,同步推行定职定岗定责定酬“四定”管理模式。干部待遇提升30%,服务效率却跃升40%,培育出一批“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此外,全州95个社区全面建立专职工作者“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招聘507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基层治理专干,动态配强“两委”班子,为基层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智慧赋能让治理末梢更畅通。依托“接诉即办”智慧平台,文山州构建“网格上报—部门联动—闭环处置”机制,已高效办结群众诉求4249件,办结率达99.74%;借助“云南政务服务网”和“一部手机办事通”,97.49%的村级事项实现“指尖办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引智兴业则激活了基层内生动力。文山州实施“名誉村长”引智工程,选聘兼职委员513名、“名誉村长”1865名。这支队伍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解决难题208个、引进资金1.5亿元、带动就业1.85万人、参与村庄规划316个。同时,文山州成功申报5个省级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3个村(社区)获得45万元福彩公益金,为边境幸福村建设筑牢根基。

共建共治聚合力,促“快跑”行稳致远
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凝聚多元主体的合力。文山州以党建为引领,撬动群众、部门等多方力量参与,释放治理“乘数效应”。
党建引领筑牢核心。文山州深化“治惠社区”试点,推广“一强三明七进”模式;在边境线构建“党建联盟”,在城市社区织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网,让小网格“网”住群众的急难愁盼。如今,网格员“开门接访听民意、出门走访集需求、登门拜访聚资源、上门回访优服务”已成常态,实现“治理下放到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
群众参与激发源头活水。文山州培育“平安志愿者”“七乡好商量”“永通大妈”等治理品牌,探索“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志愿者开展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文化惠民等活动400余场次。通过推广村民议事会、居民协商会,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形成“琐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
部门协同破解难题。全州1022个村(社区)全面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组建为民服务组近5000个,储备村组后备干部3700余人,推动300余万人次参与乡村建设;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基层“吹哨权”,今年以来乡镇(街道)“吹哨”761次,部门办结692项,办结率达90.93%;建立社区党组织主导的“居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协调模式,定期解决群众“心头事”。

如今,行走在文山的村村寨寨,清爽敞亮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议事厅”“幸福食堂”,揣着“民情日记”的村干部脚步轻快,乡亲们脸上满是笑容。这场以“卸枷锁、注活水、聚合力”为核心的治理变革,实现了基层阵地功能与服务质效“双提升”、干部活力与群众满意度“双跃升”,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山方案”。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