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轻车壮马”破局“小马拉大车”,文山基层治理马力全开|决胜“十四五” 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8:36  

开栏语

时光迈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文山的每一步前行,都连着国家发展的“大棋盘”,更系着百姓的“小日子”。值此,文山发布特别推出“决胜‘十四五’ 迈上新台阶”专题报道。聚焦文山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战略定位的生动实践,记录全州上下以“干”破题、以“实”见效的奋斗身影,展现文山奋勇争先、干在实处的鲜活故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奔赴下一个五年的美好和幸福。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过去,文山和全国各地一样,基层治理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共性难题:村级阵地牌子满墙、干部淹没于“文山会海”、群众办事常陷“证明围城”。资源碎片化、权责不对等、服务效能低,这些“沉疴顽疾”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也让基层治理的末梢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道时代考题,在州委的领导下,州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同机制各成员单位,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作为深化治理变革的“牛鼻子”,通过“轻车”减负与“壮马”赋能双向发力,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靶向“瘦身”,为基层“轻车”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


破解困局,首在为基层卸下有形无形的负担。州委社会工作部以一场深刻的“效能革命”向形式主义亮剑,推动基层阵地“瘦身塑形”。

一是“摘牌子、清群聊、减证明”。州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出台“四牌两标识”挂牌规范,向“牌子满墙挂、群聊扎成堆、证明满天飞”的顽疾“开刀”。全州1022个村(社区)迅速行动,累计摘除“空心牌”“僵尸牌”3761块,清理规范工作群1524个,取消259项不合理证明。这不仅让村级阵地重拾清爽,更重要的是,把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放了出来。

二是“明权责、划跑道、立规矩”。减负不能只减“面子”,更要理清“里子”。我们按照“依法下放、非准禁入”原则,制定《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将7大类20项任务细化为45条具体措施,为县、乡、村三级划定清晰的权责“跑道”,严禁上级部门随意向基层转嫁职责。同时,采取“会训一体”方式赋能村组干部,通过一线讲、案例讲、讲堂讲、明白人讲“四讲”方式,提升基层干部抓基层治理能力。现在,村干部的精力更集中了,主责主业更聚焦了,服务群众的时间也更多了。

三是“强监督、防反弹、建闭环”。为防止问题“一阵风”,建立了“三级领导分片蹲点+责任倒查”机制,州县乡干部直插一线,现场核查、现场纠偏。同时,畅通州、县党委社会工作部热线“直通桥”,1022个村(社区)可一键反映问题,形成了“发现—整改—巩固”的闭环管理。这一系列“减法”,让基层工作真正实现了职责清、重点明、效率高。

多元“赋能”,为基层“壮马”强筋,让服务提质增效


“轻车”必须配“壮马”。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州委社会工作部着力推动资源、服务、智慧向基层下沉,为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建强“主力军”,让干部有干劲、有能力。深化“大岗位制”改革,将村干部队伍从1.1万人精简至6500人,推行定职定岗定责定酬的“四定”管理模式。队伍精简后,待遇提升了30%,培育出一大批“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服务质效大幅提升。全州还为95个社区建立“三岗十八级”岗位序列,招聘507名高校毕业生担任基层治理专干,为基层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是用好“智慧脑”,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依托“接诉即办”平台,构建“网格上报—部门联动—闭环处置”机制,目前已高效办结群众诉求1.6万件,办结率高达99.85%。借助“云南政务服务网”和“一部手机办事通”,97.49%的村级事项实现“指尖办理”,真正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引入“智囊团”,让发展有后劲、有活力。实施“名誉村长”引智工程,选聘了1865名“名誉村长”和513名兼职委员。这支“编外智囊团”,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引进资金1.5亿元,带动就业1.85万人,成为激活基层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共建“聚力”,为治理“快跑”提速,让成果全民共享


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凝聚多元主体的合力。州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为“圆心”,画出最大“同心圆”,释放出治理的“乘数效应”。

让党建“领着跑”。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和社会工作州级党群部门协同机制作用,以高位推动点位落实,形成了聚合力量,破解工作落实“肠梗阻”问题。针对基层治理力量薄弱问题,建立46家州级成员单位志愿服务协调机制,统筹志愿者5.56万名、服务项目9000余个,争取到中央级2个、省级3个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项目落地文山,以“小杠杆”撬动服务“大效能”。

让群众“一起跑”。探索建立“村级共建理事会”,实现1022个村(社区)全覆盖,推动理事会成员构成从村内向村外延伸,服务需求从基础建设向产业发展突破,实现了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的协同并进。培育了“平安志愿者”“七乡好商量”“永通大妈”等一批群众积极参与的治理品牌,通过村民议事会、居民协商会,让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形成了“琐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社区”的生动局面。

让部门“协同跑”。全面推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基层真正的“吹哨权”。建立社区党组织主导的“居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协调模式,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

如今的文山,每一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都清爽规范、干净整洁,大街小巷、村村寨寨、田间地头都活跃着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身影。“党建作引领,减负不减责,赋能更增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服务群众马力全开。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文山州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持续深化“轻车壮马”改革,努力为全国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山实践”!

(来源:州委社会工作部)

(编辑:郑泽娅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