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讲好文山故事】林远高:一颗赤子心 半生“坡芽”剪纸情!
发布时间:2023-12-25 16:44:15
日前,长达520余米的《剪纸艺术解述中国富宁壮族坡芽符号密码》巨型故事性剪纸画卷,在文山学院300多名同学的手中缓慢铺开,这样的场面何其壮观!林远高身穿壮族服装站在一旁,注视着滚动的卷轴,他人生中最大胆的梦想,在这一刻恍然落地。
“我的青春都给了这件作品。”林远高说。
1983年,林远高出生在广南县八宝镇,这里与富宁县相邻,大量壮族群众聚居,民族风情浓郁。壮族群众的日常服饰、建筑纹样、祭祀活动等都和剪纸有关。然而壮族剪纸技艺一般只在家族女子间代代相传,认为男子不该做这些“女儿家的东西”。林远高则从小受到奶奶影响,渴望自己也能“妙剪生花”,在耳濡目染中埋下与剪纸绵延一生的缘分。
林远高与97岁的奶奶交流壮族剪纸技法
2002年,林远高考入文山师专(文山学院前身)美术专业,成为该校第一届五年制美术生,主修国画等传统画种。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举办,林远高另辟蹊径,创作一幅剪纸作品准备参赛,有人笑话他:“这是老奶奶才做的东西,你怎么好意思拿去比赛?”林远高并不服气,心中却还是暗自打了退堂鼓。
时任校团委书记的王焱老师(现文山学院宣传部部长)为鼓励他的创新精神,在昆明自掏腰包为作品装裱,并递交参赛。最终,这幅剪纸作品在一众油画、国画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名。林远高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对剪纸艺术的信心。随后创作一幅《百越祥礼莱瓦》100米剪纸长卷,描绘壮族一年中的节日习俗,在2007年毕业季举办了校内个人作品展。
画在土布上的“坡芽歌书”81个符号
坡芽歌书在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传唱千年,直到2006年才被刘冰山、许六军等学者发现,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作为地道壮家人,林远高被坡芽情歌的美丽和浪漫深深吸引,同时深感创新传承的重要性。可是语言的隔阂,让大众只闻其声、不得其意。2008年,不少朋友向林远高询问“坡芽歌书”歌词含义,这让他想到:有了图画,人们不就能对歌词一目了然吗?用壮族剪纸“唱”壮族情歌的念头就此在心中萌芽……
从文山师专毕业后,林远高到昆明、大理等地打工谋生。在路边画过墙画,在超市当过销售员,走街串巷卖过葫芦丝,生活十分拮据,心中对《坡芽歌书》剪纸的创作热情却不减反增。直至2009年,林远高来到丘北普者黑景区找到一份还算清闲的工作,拿着八九百的月工资,林远高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创作。“有时候睁开眼睛就开始做,直到天黑。”《坡芽歌书》剪纸长卷在静谧的山水田园中初见雏形。
山川河流、花虫鸟兽、村居人物……《坡芽歌书》剪纸中的种种意象,都源于林远高记忆中儿时的壮家田园——没有钢筋水泥和横亘天空的电线,只有吊脚楼、稻田以及年轻男女对唱时的笑颜。81首歌书符号密码,歌词长短不一,他近乎偏执地逐字逐句翻译作画,不作任何增删,只为还原最本真的“坡芽情歌”。
林远高待人随和、语气温柔,骨子里却是个实打实的“犟牛”。十多年来,他多次寻求资助被拒绝,就连家里人都不理解,放弃的念头起了又落,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我要证明,剪纸不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林远高将舞蹈家杨丽萍视作行动上的偶像,原本小众的傣族孔雀舞能走向世界,壮族剪纸为何不行?
几经周折,林远高于2010年6月回到文山师专原民族文化研究所工作,创作环境大大改善。这期间,林远高废寝忘食沉迷创作,加上长时间低头剪纸,他患上胃病、颈椎病,还曾突然晕倒,直到2017年,林远高的坚持看到了希望。
就在这一年,《富宁坡芽符号密码剪纸创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的支持,文山学院随后在传习馆腾出两间房间作为“远高剪纸工作室”,此时《坡芽歌书》剪纸主体部分已完成。加上装裱、精修等工序,两年后,长卷正式完工。
此后,林远高四处奔波,寻求出版支持。2021年,他在省城昆明遇到伯乐,《剪纸艺术解述中国富宁壮族坡芽符号密码》获“云南省百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资金资助项目”及“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共计超40万元资助出版。在与云南美术出版社反复商议修改后,保留剪纸主题画面和不翻页的长卷形式,于2023年4月顺利出版,发行数量1000册。同年12月获得中国编辑学会美术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2023年金牛杯装帧设计图书金奖”。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未来,还将有很多人通过《剪纸艺术解述中国富宁壮族坡芽符号密码》,知晓、了解并爱上《坡芽歌书》,在其漫长发展历史的一页中,林远高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采访结束后,记者请林远高现场演示一次剪纸,他在工作室四处摆放的纸箱中翻出一张红纸,寥寥几笔勾出草稿,自制的刻刀仿佛与右手融为一体,蜿蜒曲折的线条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两张古朴神秘的“傩”面具图样便展现在眼前,让人很想亲手剪上一幅。
近年来,林远高将精力投入壮族剪纸技艺的推广教学工作,工作室墙上还挂着许多他指导的小学生剪纸作品。
画卷展出当天,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所属公众号、抖音号发布相关视频,评论区许多曾上过林远高《活态传承·剪纸艺术》课程的学生留言:“有幸上过林老师的剪纸课,真的很有意思!”“当时听了林老师的经历真的超级敬佩!”……
桃李不言而成蹊。民族的文化、群体的记忆、刻入骨血的乡土情怀,在一代代如林远高一般的民间匠人手中延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
(记者:徐珺)
(编辑:郭韦 排版:冯明兰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