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讲好文山故事】真情帮扶谋发展 携手书写产业兴——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文山市纪实
发布时间:2024-01-03 15:54:33
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绿美乡村、建设文旅融合“洒戛竜”、建设经济作物种苗供应中心……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与文山市持续加强结对帮扶工作,投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相关项目,携手书写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德厚镇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交通优势,被文山市定位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乡镇,培育辣椒、烤烟、万寿菊、马铃薯、水果、油桐等“六个万亩”特色农业产业。以德厚镇高速路出口为核心,谋划建设一批产能高效、产业链互补的企业集群,逐步建成全市突出、全州有名、卓有成效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2021年,上海静安区援建实施德厚镇乐竜村水果种植项目,建起冷库系统及配套设施分选果厂房3000平方米,在高速路出口落下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第一颗“棋子”。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援建实施德厚镇桐油加工配套设施项目,投资1090万元,建设深加工车间3600平方米,鲜果仓库3510平方米,有机肥料仓库3000平方米,农产品包装间200平方米;硬化场地10000平方米,新建砂石路1.05公里,铺设雨污分流管网2360米。
绿树掩映,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走进马塘镇汤坝行政村塘子寨村,一幅乡村美景图徐徐展开,清澈的湖水、整洁的房屋和道路正改写着农村环境新面貌。“此前未建设配套污水管网,污水未经处理便流到主道上、流入河道里,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带来了环境问题。”说起曾经的塘子寨村,村民小组组长项连佩头疼不已。可如今,随着污水管网的全面铺盖建设,让整个村寨的环境得到提升。
2023年,塘子寨村依托上海市静安区援建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共投入沪滇帮扶资金381万元,通过引进东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经验,着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供能够覆盖污水收集系统、技术处理手段、长期稳定运行机制的全过程方案,助力人居环境提升和乡村生态振兴。此外,项目引入光伏发电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污水处理设备的用电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收益用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不仅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运行,还促进了当地多元化发展。据了解,塘子寨村“两污”治理工程共安装管网7767米,检查井隔油隔渣池301座,路面恢复4147米,路面浇筑1000平方米;新建处理水量为60立方米/d的一体化MBR污水处理设施1套和附属设施等,目前,项目总体建设达到90%。同时,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了苗族传习馆、斗牛场、花山广场等,打造出苗族风格浓郁的美丽乡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洒戛竜作为云南第一个少数民族宣传革命道理的经典——《夷经》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曾经的洒戛竜村污水排放处理设施欠缺、照明路灯基础设施差、红色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限制了该村红色文化及其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2022年,投入上海市静安区帮扶资金1000万元实施德厚镇红色洒戛竜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庄污水管网、实施村内红色文化及绿色生态景观打造6000平方米,实施红色文化村貌改造40户,新建红色文化长廊100米,安装红色文化特色路灯30盏,将洒戛竜打造成集绿美、文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绿美村庄。改造后的洒戛竜,房屋鳞次栉比,白墙黛瓦中点点红色徽标显得格外耀眼,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得到深度融合。
“现在的洒戛竜跟以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吸引了不少游客,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家庭开起了农家乐,不仅环境变好了还增加了收入。”说到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们连连称赞。
在德厚镇亚龙新村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点,工人们正加紧项目各个厂房的建设。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持续帮扶实施德厚镇亚龙新村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种苗科研、苗种供应、基地种植等实现全产业链良性运行,推动辣椒、中药材、百香果、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现代农业。
据了解,德厚镇亚龙新村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占地83亩,紧邻平文高速德厚收费站、平文二级路、感红公路,周边配套建设有初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区,总投资1300万元。项目建成后有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文山市提供一个辐射平远镇、秉烈乡、红甸乡、马塘镇、薄竹镇、德厚镇的经济作物种苗供应中心,有效推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在沪文协作持续帮扶下,德厚镇形成了水果、中药材、生姜等多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依托逐渐高效成熟的仓储、物流功能,逐步形成规模并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项目引进的企业每年还可为德厚镇解决就业1500余人,实现就业收入4500万元,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个援建项目的落地、一笔笔资金的投入、一项项惠民之举的实施,让上海市静安区帮扶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农村群众收入也节节攀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记者杨月波 整理)
(编辑:刘虹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