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故事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文云:匠心传承 “笙”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4-05-06 10:43:05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苗族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苗族群众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芦笙的悠扬旋律常常伴随着欢快的舞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图:杨文云在试吹自己制作的芦笙。
马关县夹寒箐镇十二道河村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技艺)杨文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守护着苗族古老乐器芦笙的制作技艺。
今年65岁的杨文云从16岁开始就跟随爷爷学习芦笙演奏和制作,走进他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大小小的成品芦笙,房间的角落里堆放着木头、树皮等用于制作芦笙的原材料。
“那时候,我们做一把芦笙卖15元、28元不等,价格不高,但我因为喜爱,想着如果再不学做芦笙,恐怕这种乐器就要失传,所以就坚持了下来。”谈及学习制作芦笙,杨文云回忆,小学时他就经常和爷爷学习芦笙调,16岁时,学习制作芦笙以及芦笙演奏。因为对这一乐器的热爱,他刻苦求艺,走遍了周边所有村寨,虚心向其他制作芦笙的师傅学习技艺,20岁时就可以独立熟练地制作芦笙,并成为当地最年轻的芦笙制作和演奏师傅。
制作芦笙管,是芦笙制作成功的第一步,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杨文云一般选用当地的羊竹和甜竹。而笙斗多用红岩杉、白岩杉、黑岩杉、黄岩杉制作,将外观削制成纺槌形,挖空内部,在笙斗下端适当位置挖凿对通6个孔,上端再接上一根竹管作为吹口。杨文云说,苗族传统芦笙一般为六管,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般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一把芦笙一般需要四五天才能制作完成。
“别看这芦笙是由简简单单的竹子、木头组成,想要做成一把好芦笙,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个环节还要反复打磨!”在杨文云的手中,每一把芦笙都是一件艺术品。他精选优质的竹子,经过精心打磨、雕刻、调音,最终呈现出完美的形态和音色。
“做一把芦笙要几十道工序,仅调响篾的音量都相当费力,还要耳朵好、眼力好。”杨文云介绍,芦笙在各种场合都可以吹奏,它的音调听着都是一样的,但仔细听是有区别的,白事场合有它的音调,花山活动又有它的音调……
多年的芦笙制作经验,使杨文云有了精准的眼力和耳力,芦笙簧片好不好,音准对不对,音质是否纯正,他只需用嘴一吹,或是用手轻轻一弹,放到耳边一听,就能作出判断。他制作的芦笙不仅深受国内芦笙爱好者的喜爱,而且受到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芦笙爱好者的欢迎。自己制作的芦笙能被大家喜欢,杨文云满脸自豪。
杨文云是个多面手,不仅是芦笙制作能手,而且在芦笙演奏、唱苗族古歌、制作响篾和大鼓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先后在各种比赛中获奖。199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农民业余文艺汇演获一等奖,2003年参加文山州首届民族民间器乐演奏获二等奖,2013年参加木兰花山节的舞芦笙比赛获第二名。
随着进城务工的影响,学习芦笙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芦笙属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技术性强、难度大,材料比较短缺,同时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人愿意学做芦笙。”杨文云说,为了不让这一技艺失传,自己在努力挣钱养家糊口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演出,不间断地传授芦笙制作技艺。没有人愿意来学,他就到各家各户去动员,还劝家人跟自己学习芦笙制作技艺。
“做芦笙这么多年来,已经传了三代,儿子、孙子都在学习制作芦笙。”杨文云介绍,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已经继承了芦笙制作技艺,成为新一代芦笙制作师傅。
杨文云认为,芦笙奏出的音调是有语义性的,是一件会“说话”的乐器。杨文云说,他们一家要让芦笙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让这份技艺“笙”生不息。
(吴兰会 左英丽 刘艳 张云怀 文/图)
(编辑:李娟 排版:冯鹤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