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清廉故事天天讲 | 虞芮让畔
发布时间:2025-05-22 15:38:04
成语,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瑰宝,寥寥数字便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动人的故事。即日起,“清廉故事天天讲”栏目正式上线!每日为您讲述一则与清廉相关的成语小故事,在简短的文字中,带您穿越时空,感受古人坚守正道、拒腐防变的精神力量。快来一同开启这场清廉文化之旅吧!
今天学习“虞芮让畔”。
《史记·周本纪》:“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日:‘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
周文王姬昌,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武王之父。原为商朝的诸候,封西伯。他礼贤下士、善施仁政,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当时,虞(今山西省平陆县)、芮(今陕西省大荔县)两国之君为争夺一块无主之地,久而不决,商讨说:“西伯侯姬昌是有德行的人,他办事公道,诸侯之间有矛盾纠纷都会请西伯判决争端,咱们不妨去找他,请他裁定吧!”
于是虞、芮二君渡黄河,过潼关,一路向西,进入岐周后,看到耕种的农人相互谦让地畔,走路的人相互礼让道路,年轻人礼让长者,周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节有礼,十分和谐。见此情景,虞、芮两国国君颇受震动,反思道:“周的普通农人尚且知道相互谦让地畔,作为两个诸侯国国君,哪还有什么脸面为争一块土地去找姬昌评理呢?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让出所争之地作为闲田。
这个典故反映了三千年前岐周大地的良好社会风气,也传承给我们崇德善礼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为人相处要文明、谦让、和谐、诚信和友善。
(来源:摘自《成语里的廉洁故事》)
(编辑:郭韦 美编:陆军 二审:郑泽娅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