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下篇)

发布时间:2018-11-14 08:27:06   阅读 16596   来源:文山新闻网   

英雄老山,印记忠诚!

扫雷大队举行天保口岸附近雷场验收移交仪式。  【杨萌 摄】

 

他们的付出,换来了边境人民的幸福安宁!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向记者介绍说,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雷区113块,面积81.7平方公里,需扫除的雷区面积57.6平方公里,实施永久性封围的面积24.1平方公里。自2015年11月开展扫雷行动以来,经过全体官兵舍生忘死、不畏伤残的艰苦奋战,目前已经扫除雷区56.97平方公里,占雷区扫除总任务量的98.9%,排除地雷和各类爆炸物19.62万枚(发)。杜富国英勇负伤的老山西侧雷场也是此次任务的最后一块“硬骨头”,计划于今年11月完成,地方政府负责的封围任务也已进入收尾阶段。

陈安游说,总结3年多的扫雷行动,觉得此次扫雷有三个特点:一是责任重大。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部署,除永久性封围雷区、水源地等3种情况外,其余雷区要通过此次扫雷彻底扫除。二是情况复杂。现有雷区是战时反复争夺的战役战术要点,除地雷外,还遗留了大量的手榴弹以及各类炮弹,种类多、密度大。在天保口岸一块200×300米的雷区,就排出了地雷和各类爆炸物8299枚,还有其他战时遗留的金属物品。与其说是扫雷,不如说是清理战场危爆品。三是危险性高。这些危爆品至今已有30多年,与植物根系交织缠绕,有的处于战斗状态,性能很不稳定。正是因为以杜富国同志为代表的一线扫雷官兵们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才能顺利推进这样艰巨的扫雷任务,是他们的英勇无畏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

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边境群众不再遭受雷患,这群正值青春韶华的战士来到这里,付出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他们付出的背后,是一片安宁的静土。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群子弟兵怀有最诚挚的感激与敬意。

就在杜富国受伤后,驻地麻栗坡县猛硐乡的群众心里非常难过,他们要去开远解放军59医院看望杜富国。由于路途太远,路也不好走,经过商量,乡亲们推选了李云孝、钟仙红、钟仙艳、马丽、周裕凤几人作为代表,特意租了一辆车从猛硐赶到59医院看望杜富国。10月29日那天,她们起了个大早,穿上自己最隆重的民族服装,带上土鸡蛋、猛硐产的香蕉,带着猛硐乡人民的祝福,一路冒着瓢泼大雨和浓雾,颠簸了将近7个小时才赶到医院。“我们猛硐刚刚遭了灾,拿不出什么好东西,就只能提点自家产的香蕉、鸡蛋,表示我们的心意。”看见病床上的杜富国,几人心疼得直掉眼泪。

 

猛硐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杜富国(中)与战友一起搜救转移群众。

【陈杨 摄】

 

“扫雷官兵是我们的大恩人啊!9·02洪灾那晚,多亏了扫雷队官兵,他们及时发现灾情后马上跑到最高的山上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各方的救援才会及时赶到。不然那时候道路、通讯全部中断了,我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养老院的19位老人,如果不是扫雷队官兵及时赶来,就被洪水冲走啦。”在病房外,李云孝几人七嘴八舌对记者说起扫雷队官兵的好来。洪灾那晚正好是杜富国值班,发现灾情后他及时汇报,扫雷队组织人员一边向外界联系求援,一边积极组织营救,不少群众因此得救。

“我们猛硐群众特别感激扫雷官兵,以前这里经常有人被地雷炸伤炸死,在扫雷官兵几次扫雷后,现在基本没发生过这样的事了,我们不管是种地还是做其他,都放心多了,打心底里感激他们。”乡亲们说。

第二天回到猛硐后,李云孝几人来到乡政府,反馈了她们去看望杜富国的情况。“她们几个是一边哭一边说的,我们听着也忍不住掉泪,大家都很心疼富国,这里的群众对扫雷官兵感情太深了。”猛硐乡乡长盘院华说。

盘院华是猛硐本地人,小时候经常听说有人被地雷炸伤。20多年前,他的一个小伙伴在地里被地雷炸死后遗体滚到雷区,谁都不敢去找,没办法,家里人只好给他堆了个衣冠冢。从小在猛硐长大,这样的例子盘院华听得太多。2015年他从县城调到猛硐工作后,每年都会接到有边民、大牲畜触雷的报告。这种情况,直到去年才结束。

盘院华说,由于地处边境,猛硐乡发展滞后,许多群众生活困难。猛硐的山林非常适合种茶叶、草果,可全乡2万亩茶园,就有8000亩在雷区,群众不敢去管理。“直到几次排雷后,我们可发展的安全区域渐渐大了起来,群众开始规模种茶、种草果,发展产业。经过扫雷,如今,边境线一侧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移交到群众手中,大家在山林里套种发展经济产业,目前已经产生效益。对扫雷部队,我们全乡1.5万干部群众都很感激,为了我们,他们付出了太多,他们是当代的老山英雄!”

在老山雷场脚下,记者见到了坝子行政村长地村村民盘金良。54岁的他,1993年到自家的草果地里除草时被地雷炸掉右腿;怎么也没想到,2016年,他在地里劳作时,又被地雷炸掉左腿。如今,他只能两腿都装上假肢,坚持在地里干活。“没办法,家里人要吃饭啊,不来种地怎么办?”盘金良无奈地说。正因为对地雷又恨又怕,盘金良对扫雷官兵有特别的亲近感,他说,他的草果地就在雷场附近,每天他来地里干活时,都能看到官兵们来扫雷。“一看见他们,心里就踏实了。”听说战士杜富国排雷时被炸成重伤,盘金良不禁流下了泪水:“太可怜了!他这都是为了我们啊!”

李朝武是坝子村委会的民兵专干,同时也是一名界务员,隔三差五地要到边境线上巡逻,看看界碑是否完好,边境线是否一切正常。记者问他,这片都是雷区,你这样进进出出,不害怕吗?他笑笑说,虽然有些怕雷,但是为了国家,也要做这个工作。

随着排雷工作进入尾声,李朝武对将来充满信心。他指着雷场下正在修建的一条公路对记者说:“你瞧,这是扣林山到老山的旅游环线公路,马上就要建好了。到时候,我们这片就能带动发展起来,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在猛硐采访的几天,人们展现出来的,是美好生活已经触手可及的幸福。是的,最大的隐患——地雷排除后,猛硐这个边境小镇一定会迎来属于它的美好明天。这,不正是扫雷官兵们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吗?

 

采访后记:

在几天的采访中,我经常会问扫雷官兵们一个问题:图什么?值得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为人民扫雷,值!

分队长张波的一席话让我很受触动。他说,扫雷官兵,这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如果没有这种情怀支撑,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

云南边境的扫雷现场,一般都是湿热天气,战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作业,40分钟左右才能休息一次,身体长时间浸泡在汗水里,很多人的皮肤都溃烂了。战士们面对的危险不仅仅是排雷,还有自然环境里的危险,比如陡峭的山路,一打滑就可能滑进雷区,很多时候作业时腰上都要绑一根绳子;还有头顶随时可能滚落的巨石,原始密林里随时可能遇到的其他危险……

“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我们的老队长龙泉、老教导员陈登泉,都是排雷好手,每次扫雷作业,他们总是冲到第一个,让其他人往后退。从2015年扫雷开始以来,都是队长、教导员带着我们上……这样一代传一代,在扫雷队已经形成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友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

得知杜富国受伤后,老队长龙泉特意从四川老家赶到医院探望,一副风尘仆仆、面容憔悴的样子,看得出,已经几晚上没睡好了。看到杜富国的那一刻,老队长眼睛通红,眼泪在不停打转。队里的每一个战士都是他看着成长的,他的心里不知有多疼!

“按一般人的想法,来扫雷部队,很可能是‘镀金’,为将来的立功提拔做准备,可一旦你踏进雷区,带着一帮战士出生入死,所有的杂念都会消失,脑子里想的只会是怎么样更规范、更仔细地把雷全部排干净,然后把这帮孩子全手全脚地交到他们父母手里。”

在扫雷队,很多人是凭着一股情怀在做事,像刚刚离开部队的老队长、老教导员,他们都参加过前两次扫雷。看了太多地雷给边民造成的血淋淋的惨剧,还有战友在雷场受伤,他们惟一的想法,就是把雷排完,干干净净地交一方土地到老百姓手里。他们的目的不是要立功、不是要提拔,其实他们已经超龄,而且家里也是一堆的事,老人生病、孩子上学……可他们舍不得,走不开。又比如现在的扫雷队长李华健,因为部队改革,他的职务已经调整,不属于这里了,可他还是没有走,而是选择留下来。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这片雷区彻彻底底排干净!

再过一段时间,扫雷任务完成后,这支队伍也面临解散,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就要各奔东西,但只要地雷扫干净了,边境安宁了,大家也就没有遗憾了。

(记者 窦文金)

(编辑 罗钢)

 

相关链接:

英雄老山,印记忠诚!——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中篇)

英雄老山,印记忠诚!——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上篇)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