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民族团结丨民族团结之花在普者黑高铁站、景区绽放
发布时间:2020-04-22 10:34:36 阅读 16867
当天,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在丘北县的首站从刚下高铁就开始。走出出站口,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就被载歌载舞的彝族群众所吸引。
了解得知,这些舞者都是由各民族民间文艺队不定期组织前来欢迎乘坐高铁到丘北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游客第一时间感受到丘北人的热情,了解丘北县的民族风情。
告别了这些热情似火的舞者,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在高铁站广场和候车厅发现了很多具有民族元素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宣传板和标语,在看到一块写有“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 民族团结的祖国最强大”的宣传牌时,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纷纷为表示,这样的标语紧扣民族团结进步内核,“很好”。
随着在高铁站检查、参观的深入,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对丘北高铁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可越发的认可。
下午,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前往普者黑景区和位于普者黑景区核心区的仙人洞村,在这里,丘北县向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人员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旅游产业发展如何紧紧相连。
鱼水相依心连心,繁荣昌盛展豪情,国泰民安图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普者黑景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工作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总要求,普者黑景区从服务上下功夫,推行“周全服务重细心,细节服务暖人心,暖心服务促同心,真情服务践初心”的“四心”服务,把普者黑景区建成让游客安全、养心、舒心、开心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旅游目的地。2017年,普者黑景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位于景区核心区的仙人洞村曾经因贫困被人称为“口袋村”,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村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外出借粮,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仙人洞村以普者黑景区开发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甩掉了贫困“口袋”。但早期仙人洞村乡村旅游属于粗放型发展,村民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对科学规划缺乏基本认识,模仿外地建起五花八门的高楼洋房,民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殒尽,村内脏、乱、差现象突出,由此伴随而来的乱搭乱建、无序发展、生态问题逐渐凸显,与景区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盲目发展的仙人洞村留不住游客,景区发展面临困境和瓶颈。仙人洞村民深刻汲取教训: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断了未来发展的生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仙人洞村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抓住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在政府引导下,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路子,通过经营民族特色民宿客栈、餐饮服务等,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加坚定了仙人洞村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路子,行成“文化传承增自信,文化自信促认同,文化认同促团结、团结和睦促发展”的良性发展状态。
据了解,丘北县早在2009年就在锦屏镇河坝四村和腻脚乡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探索与实践,并从2013年起扎实开展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多年来,丘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丘北县突出以普者黑景区为重点,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在促进普者黑旅游业提质增效,带动景区及周边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在巩固提升已获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力争把普者黑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的典型案例。
把普者黑高铁站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成为展示丘北各民族时代风采,促进全国各族群众交往互动的重要服务窗口。同时,把独具特色的丘北普者黑“花脸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民族节庆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同胞在活动参与中相知相识相亲,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把“花脸节”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当天,丘北县召开了丘北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汇报会,通过听取汇报,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组认为,丘北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思路清晰,顶层设计站位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题主线,创建主题明确;突出了党建引领创建,为创建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坚强保障;坚持深度融合推动创建,打造了一批示范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典型。
(记者 徐仕桓)
(编辑 刘梅)
(排版 曾炜)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