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麻风村”里34年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0-06-09 09:25:09 阅读 5474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农加贵
5月13日,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第三方评估组来到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村,实地查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情况,了解农加贵“一师一校一辈子”的先进事迹。
农加贵被誉为“深山明灯”,可谓实至名归。他获得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师德楷模等国家级、省部级诸多荣誉。2017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广南县新入职的教师以及大批党政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到落松地村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农家贵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以及他在教育战线上34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走进落松地村,村民、学生人人都能讲述农加贵为村子做过的不计其数的好事实事,当地党政工作人员讲起他的事迹,同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人感慨万千……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农加贵的故事遍布每个角落,因为他是村子里的一盏明灯。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盛行,广南县将县域内患有麻风病的56户180余口人集中收治,进行隔离治疗,地点就选在这个偏僻的不知名的深山中。这里的群众大部分因为病魔缠身,导致有的腿脚残疾,有的头发、眉毛、眼睫毛脱落,有的眼斜嘴歪。
因为恐惧,没人敢接近这个特殊的人群,人们谈麻色变。这个被称为“麻风村”的小村子受尽歧视,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村民自卑、寂寞、痛苦、孤独,没有人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村里人没文化,孩子没学上。这让当时才20岁的农加贵十分痛心。孩子们应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农加贵壮起胆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只身走进“麻风村”,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打开了“麻风村”与外界联系的窗口,让这个村子的小孩有了读书的机会。1986年9月1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第一批学生来了12人,农加贵成了“麻风村”小学的第一任老师。
刚进村时,农加贵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村民们要写信读信,或者看农事说明书之类,都请农老师帮忙。当时,村民外出都受限制,村民想买些什么东西,只能靠农老师代劳。农老师充当了采购员的角色。
在往后的34年里,农加贵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他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诚朴品格。由于他的大爱、他的坚守、他的优秀品格,不知疲倦不计回报忘我付出,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扬。
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组到学校拍摄短片;2013年8月,《中国教育报》云南站记者到落松地采访农加贵;2013年9月,农加贵被评为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并于教师节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表彰大会;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年暑假,以农加贵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坚守》制作完成,在文山电视台播放后反响很好;2015年他被评为文山州“第三届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获“2015届全国马云乡村教师奖”;2016年获文山州“突出贡献奖”,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道德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8年,荣获全国“四有好老师启功奖”、云南省“2018年度乡村教师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奖”。
农家贵通过复式教育法,培养了上百个学生,其中有12人考上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农家贵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道德模范,更是落松地村的民族团结进步的领路人。因为有了他,落松地村来自不同地方的5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手足相依、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把当初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村打造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活宽裕的幸福小康村。
(记者 李正兴)
(编辑 曾炜)
(排版 龙俊贤)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