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非遗”进校园,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命
发布时间:2020-06-14 12:35:36 阅读 9515
一起走进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
感受非遗进校园的魅力
看文化代代传承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位于美丽的莲湖湖畔,创建于1821年(清道光元年),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历史悠久的城区小学,校区座落于广南侬氏土司衙署遗址内。
6月12日,2020年全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期间,记者走进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感受非遗进校园带来的魅力。沿着光滑的石板路来到学校校区,只见部分学生们正在唱民歌,跟非遗传承人学剪纸、做刺绣。
学校壮苗合唱团以甜美、欢快的童谣演唱了壮族民歌《田间谣》,迎接来宾。这是一支由壮族、苗族组合而成的合唱团,寓意“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合唱团由60人组成,以民族音乐、民族原生态音乐等为元素,展示我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彩与独特。合唱团注重传承,将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来推动童谣合唱艺术能够走向更高的舞台。
在操场上,学生们随着民族音乐的旋律,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巾舞课间操、壮族舞蹈《那勒》。在优美的校园内,学生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跟非遗传承人学民族手工刺绣、剪纸工艺等。学生们的精彩演绎,展示了民族文化及传统技艺的魅力。
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长杨慧说:“学校充分利用每星期五的特色课程的资源,开设民族合唱、民族舞蹈、手工刺绣、剪纸、器乐等非遗兴起课程,今后继续把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非遗。”
“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我有义务把这些古老的刺绣技艺传承给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培养他们,让广南县传统刺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广南县省级壮族刺绣传承人高永康告诉记者。
自2016年开展非遗进校园以来,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共开设了古筝、琵琶、二胡、扬琴等古乐器类兴趣班,还开设了壮乡礼乐吟唱兴趣班和壮族、苗族、彝族舞蹈以及传统武术、刺绣、剪纸等非遗兴趣课堂。学校结合本地非遗文化特色开展活动,组织在校学生学习了壮乡礼乐、壮、苗、瑶、彝等民族舞蹈,还开设了民间童谣、民族歌谣童声合唱等二十余个非遗项目。邀请壮乡礼乐吟唱传承人李子兰、壮族刺绣传承人陆怀芳、侬建光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校授课,配齐了扬琴、古筝、二胡、大(小)阮、横(竖)笛等民族音乐器材和刀、剑、棍等传统武术训练器材及其配套设备。
通过传承学习,学校共组织开展了两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并多次组织武术训练队(教师、学生)参与了省级武术拳械锦标赛、县级中小学生运动会等比赛活动,取得了多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广南名厨的烹饪手艺高超,色、香、味、式等独具一格,逐步形成当地颇具著名的传统饮食文化。由于壮族信奉“三元”文化,三元又称“三官”,是指构成世间万物的自然成分,即天、地和水,后来这种自然崇拜逐渐成为人格化的神灵,壮族人家常把三元图腾悬挂于家中供奉,不明白其中含义的人就把三元图形中形似水滴诙谐地称为“三滴水”,把活动席面称为吃“三滴水席”,因此此名称便流传至今。在“三滴水”长席祭祀活动中,上祭贡品就有:金猪、银猪、鸡、鸭、蒸糕、红团、油团、千层粑、褡裢粑、粽粑、花糯饭、时鲜水果、蜜饯糖果、糕点等。
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来宾和学生们在土司府宴“三滴水”中,就品尝到了千层粑、褡裢粑、花糯米、粽子、铁板糕等壮乡美食。
(记者 熊启鑫)
(编辑 郭韦)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