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板蚌乡:乡美民富幸福来
发布时间:2020-07-15 09:33:09
乡美民富幸福来
——广南县板蚌乡脱贫攻坚见闻
广南县板蚌乡,位于西洋江畔、八宝河边。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相对滞后,全乡3451户1704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71户5663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33%。
2017年9月,祝金花从广南县八宝镇调到板蚌乡工作,任职副乡长,并担任永怀村的挂村负责人。“农村危房存量大、脏乱差现象严重”,这是从条件较好的乡镇到偏远乡镇工作的祝金花的直观感受。从此,在永怀行政村的各个村小组,总能见到一名穿着迷彩服,瘦瘦小小的扶贫干部,她与群众唠家常,帮群众出主意、想办法。
坡桑村前后对比
永怀行政村坡桑村小组有48户221人,以前这里脏乱差现象突出。经过协商讨论,大家决定通过“红黑榜”曝光台,即人居环境整洁干净的上红榜,人居环境差的就上黑榜,上红榜的有积分奖励,可以到“幸福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上黑榜的在开群众会的时候直接点名通报,让他们“红脸出汗”。“有村民曾因环境卫生差上过‘黑榜’,看着别人上‘红榜’,自己也坐不住了,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很快也就上了‘红榜’。”祝金花说。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在乡里的指导下,坡桑村还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制定出了《村规民约》,涉及村内大小各项事务。同时成立了村事管委会。现在的坡桑村一改往日旧貌,村民团结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规民约是我们自己定出来的,所以大家都会遵守,打扫卫生很勤快,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清洁了。”坡桑村村民黄绍成说。
坡桑村的成功经验很快在板蚌乡推广开来。通过红黑榜、村规民约等措施,村民很快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村务的旁观者变成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村民也真正有了“主人翁”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村庄建设建言献策。
在板蚌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像祝金花一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2013年起就到板蚌乡工作的李菲,板蚌行政村上福花村小组的村民早把她当成了自家人。在这个壮族村寨,当有人问村民:‘你们村全部都是壮族吗?’有村民就会回答“我们村只有小李一个是汉族。”农村长大的扶贫干部李咏璋,2016年成为永怀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员兼挂村工作队长,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一把雨伞、揣着一本笔记本,走遍了永怀行政村15个村小组,他和村民同吃同劳动,带领村民进行危房改造,花7个月时间和村民一道把那定村小组18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干部与群众一起为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5个深度贫困村均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出列。
烈日下,记者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木艾行政村木艾村小组,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房屋掩映在树荫之中,村内道路干干净净,路边种植的蔬菜水果看着十分诱人。
“欢迎到我们村来,请到家里坐坐。”走在村里,只要路过农户家,都会得到主人热情的邀请。“日子好了,大家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村小组长黄仕金说,村里有种植八角、油茶的传统,以前村民们虽然有点收入,但是不团结,乱占乱建、乱扔垃圾等情况普遍存在。开展脱贫攻坚后,贫困户的房子盖起来了,生活变好了,后来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干净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家的心也敞亮了,各家各户的关系也都变好了。
像木艾村小组这样条件较好的村就能引导发展产业,但对于一些自然条件相对差的村来说,就相对较难些。板蚌乡属亚热带气候,全乡共有林地面积27.34万亩,荒山荒地面积18472亩。靠山吃山,板蚌乡党委政府认为:要在板蚌乡发展产业,就要在山上做文章。经过多方调研,乡里决定扶持农户发展沃柑、芒果、油茶等产业,并选取沃柑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项目。
2018年,板蚌乡党委、政府与合作社共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沃柑基地。项目总投资1001万元,产业面积1100亩,产业涵盖以麻栗、木艾、平老为主的全乡5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采取“党组织+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退耕还林”的模式运作,由农户出土地,村集体和合作社共同出资建设、管理基地,合作社具体负责管理运营。走进板蚌乡沃柑基地,种植的沃柑长势良好。这些2018年种下去的树苗,已经有一米多高了,预计明年就能产生效益,变成致富的“金果果”。乡上的干部算了一笔账:以沃柑最低批发价每市斤2元和保底产量估算,丰产期每亩保底产值1万元,460亩共460万元。单沃柑产业一项,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入约92万元。
(记者 陆志芳)
(编辑 刘梅)
(排版 尹颖)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