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南林大寨的“红黑榜”
发布时间:2020-08-10 09:14:18
文山市东山乡有一个彝族村子——南林大寨。南林大寨有一个村民活动广场,广场旁边的围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块“南林村委会大寨村环境卫生红黑榜”牌子,红榜在左,黑榜在右,中间是《环境卫生整治红黑榜评选办法》。上了红黑榜的家庭都贴有三张照片,厨房、客厅和庭院各一张。
“每一次召开群众会或组织村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哪家上红榜了,哪家上黑榜了,一目了然。”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庆珍说。“‘红黑榜’就像我们的一张脸面,如果老是出现在黑榜那一边,自己都不好意思往跟前站。”村民杨泽明说。
南林大寨共有208户883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民们种植了烤烟、辣椒等经济作物,家家户户都养有猪牛羊,鸡鸭鹅,光牛就有512头,群众经济收入大大提高。然而,也带来了新的烦恼:鸡飞狗跳的场景随处可见,村内外弥漫着牲畜粪便的味道,还有各种白色垃圾,风一起便漫天飞。这些场景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混为一体,显得尤为刺眼。
“有时上一家的牲畜粪便还会流到下一家的厨房里,如果碰上下雨天,住在低洼处的村民就倒霉了,一两个月过后家里还残留着粪便的味道。因为这事,不少村民经常闹矛盾。”提起以前的南林大寨卫生状况,杨庆珍唏嘘不已。“提升人居环境首先要解决卫生治理。”召开村“三委”会议的时候,杨庆珍提出了整村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方案。会议一致通过,由杨庆珍牵头负责。于是,杨庆珍参照脱贫攻坚、扶贫领域实行“红白榜”的通报形式设置了环境卫生“红黑榜”,并组建了环境卫生巡防队。
“舞台”搭好了,就看戏唱得好不好。“我记得第一次拉着村委会干部、‘四包’责任人、村小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评比的时候,有的人根本不重视,就抱着在一旁等着看好戏的态度。”想起当时的情况,杨庆珍感慨良多。整治卫生先要转变群众的思想,如果没有环境意识、卫生观念,什么“红黑榜”、巡防队,都会成为摆设。杨庆珍清楚这一点。
于是,杨庆珍先从“最难搞定的人”入手。村里有一位不太讲究卫生的村民,当杨庆珍上门说明来意的时候,他不但不配合工作,反而把杨庆珍锁在屋里不让出来,自个儿找酒喝去了。杨庆珍没有抱怨发火,看到满屋的脏乱差,一声不吭地动手收拾起来。等村民酒足饭饱回来打开门一看,屋里完全变了样,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家了。
“我终于上红榜了。” 一个月后,在村里的红黑榜前,这个村民指着自己的名字,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评比中我上过几次黑榜,杨庆珍天天往我家跑,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开始还不以为然,后来,她跑的次数多了,而且还帮我收拾家里,让我觉得都不好意思了,就想着一定要上红榜,也扬眉吐气一回。这回,终于上榜了。”这位村民笑得很开心。
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脱贫攻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门面”,它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是全村人的大事,一个都不能少,一家也不许掉队。据杨庆珍介绍,村干部也会根据各家的情况主动帮忙收拾整理。像村里的杨文美老人,家庭情况很特殊,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自己又患有脑梗,家里的卫生基本无法清理。于是,村干部排班,轮流上她家打扫卫生。
“在改变群众卫生观念的基础上,村里还建了一个大的垃圾池,购买了20多个垃圾桶,垃圾都进行分类投放和处置。”村党总支书记杨绍忠说。
“自从设置了红黑榜,我们一点都不敢马虎。如果赶着牛羊上山干活,我们随身带个铲子和小桶,随时处理牛羊的粪便。”戴着小红帽的杨开福边说边把烟灰抖进垃圾桶,用手掐灭烟头的火星后再丢进垃圾桶。“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这种好习惯也是坚持了好长时间才做到的。”杨开福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进入红榜、黑榜的家庭有奖有惩,区别对待。对进入黑榜的家庭,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一个星期内整改;对抵触整改、敷衍整改的,按照《违反诚信管理办法》进行处罚。对经常上红榜的家庭实行积分制,群众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年底,村里还会开展“爱卫个人、爱卫家庭”评比和奖励活动。
如今的南林大寨,牛进棚,猪进圈,鸡进笼。村里的各条主道、岔道干干净净,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也整理得井然有序。黑榜上的家庭在慢慢减少,红榜上的家庭在逐渐增多,南林大寨的群众正在实现行为和思想上的“双推进”“双脱贫”。
(来源 王铭坚 徐仁贵)
(编辑 曾炜炜)
(排版 尹颖)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