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辞职、创业,王金园和她的“百草”故事
发布时间:2020-09-09 10:22:05
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端上国家的“铁饭碗”
这是很多农村家庭
对儿女们的最大愿望
然而,丘北曰者镇水塘村的王金园
却辞掉优越的工作
回到家乡种植中草药
成为了红土地上的“逆行者”
一起来看看这个壮族妇女和她的“百草”故事

“这些草要把它抬到外面,你看那些丢在地里面了,要把它捡出去外面。还有这个干的枝枝顺带就把它整出去……”在基地里忙碌着的王金园身材不高,长期在田地里劳作的她皮肤显得有些黝黑。时下,合作社发展种植的红果参正处在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王金园正在位于平寨乡黑纳村的基地里忙着指导工人们给红果参除草、梳理沟渠。
黑纳村是王金园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目前共有1000多亩土地,已种植红果参600多亩,白芨100多亩,另外还有育苗基地、资源圃等,她打算做成一个能够进行科研教学、与市场对接等集合基地。
2004年,王金园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之后6年,她一直在文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上班,可以说这是一份很体面、收入也很可观的工作。2011年,王金园萌发了“土地这么广,她也想去看看”的想法,于是辞去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从红土地上走出去的她,毅然又回到了红土地上。
辞职后的第一年,王金园就创立了文山州杏林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云南省内集中药材种苗繁育、品种选育、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公司的研发必须要有基地支撑,2015年,王金园通过考察试验,选择了丘北县平寨乡革雷村作为种植基地,成立了丘北县革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种植中药材500多亩,发展林下种植5000多亩。通过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分红形式,同时把流转的土地无偿分给有能力种植药材的社员,并与社员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坚持“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参社的农户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合作社有赚头,技术人员有干头,社员有甜头“三赢”。
2018年,王金园的基地从革雷村扩展到平寨村,种植有白芨、黄精、红果参等中药材。王金园实干、苦干的精神得到了当地乡党委政府的肯定,决定对她的合作社进行人、财、物的全面扶持,并希望能带动当地群众全面增收致富。
平寨乡副乡长孟振兴介绍,今年乡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的支持,争取了上海援助资金380万元,向县水务局争取了130万元的光伏提水灌溉工程,这个灌溉工程现在已经动工了。从目前来看,红果参基地到为平寨附近的250多户群众,每户带来不少于1000块钱的收入。
梁丽萍家是平寨乡平寨村的建档立卡户,今年以来,她和自己的丈夫都成为了这里的长工,在家门口务工成为了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目前,王金园的合作社已有社员103户,入股资金达6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00多户参与种植。合作社通过吸纳贫困户贷款入股、土地流转和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社员中80%是农民。
王金园说,下一步,公司将结合丘北县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当地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实践中探索中药农业产业(化),建设好综合开发的模式。
王金园,这个普通的壮族妇女,用“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诠释着“西畴精神”在丘北的持续和发扬,为此,她也成为了“丘北县脱贫致富青年先锋”,她的基地被誉为“丘北县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丘北融媒体记者 宏映 朱智 国文 于骞)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