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网评 | 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凡与不凡
发布时间:2020-10-16 17:24:30
上世纪90年代,彩云之南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人民,面对大面积石漠化恶劣生存发展环境,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一锤一钎一双手,搬石、修路、造地,以“愚公移山”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创之路,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新时代“西畴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众志成城的优秀品质,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一面旗帜,散发出平凡而又伟大的独特魅力。
新时代“西畴精神”是平凡的,它的创造群体是一群平凡的人,有农民、基层党员、普通干部职工。他们默默无闻,质朴无华,都是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初衷是改变群众的贫困面貌和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毫无功利可言。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这些平凡的事迹,是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宝贵品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西畴精神”的不凡之处,在于平凡之中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直抵人心,激发共鸣。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面对自然恶劣、生活窘迫的困境,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坐等观望,而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敢于改天换地,敢想旧貌变新颜。20余年来,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把昔日的乱石窝变成了如今的生态绿洲、美丽家园,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们自强不息,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他们苦干实干,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破解群众出行难题,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他们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创新脱贫路径,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创造了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他们敢为人先,累计治理石漠化140多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把嶙峋石漠变成了丰美绿洲。
新时代“西畴精神”凝聚出的脱贫致富丰硕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可亲、可信、可敬、可学。这就是新时代“西畴精神”平凡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特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政治立场,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平凡与不平凡,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淬炼我们的意志,坚定我们的信心,强大我们的心灵。

(李志祥)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