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麻栗坡:十余万劳务大军闯市场

发布时间:2020-11-16 10:53:03  

99.9%的面积为山区,喀斯特地貌占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麻栗坡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民生,以“西畴精神”引领十余万劳务大军闯市场,快速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打牢了乡村振兴基础。

外出务工闯出创业“致富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想在麻栗坡县这样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靠传统农业发家致富,谈何容易?尤其是像铁厂乡这样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满山的石头,玉米都种到了山间的石头缝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群众家里几乎买不起大米,以玉米为主粮。

为改变这种“吃不好、没钱花”的现状,不少人开始外出打工。渐渐地,在沿海地区,麻栗坡籍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能吃苦、勤奋工作的良好形象,打响了麻栗坡劳务输出“品牌”,也为全县群众闯出了一条脱贫路。同时,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回报。六河乡营盘山行政村上哪占村,全村35户中就有28户建档立卡户,属于深度贫困村。自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工作队员的鼓励和村里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外出务工,每年的务工收入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目前,全村的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多项机制护航“增收高速路”

一直以来,麻栗坡县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驻村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认真开展宣传发动,不断增强群众“外出务工增收,早日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每年县里举行务工返乡人员座谈会、欢送会等活动,让那些尝到甜头的务工人员谈自己是如何做到“空着双手出门去,抱着资金回家来”的经历。经过宣传,不少贫困群众开始转变思想,从“不愿出门转”转变到“外出把钱赚”,一条“增收高速路”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趁热打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劳务协作、劳动维权等工作机制。

麻栗坡县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为群众外出务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就业奖补发放,对到县外稳定就业90天以上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或交通补助费500元;对在县内累计稳定务工90天以上的,按照务工时间、劳动力种类和组织化程度分别给予外出务工人员和带动企业、个人资金奖励补助,不断激发群众外出就业的动力和激情,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就业务工氛围。

青壮年出去了,家里自然会留下很多顾虑。铁厂乡太和村党员自发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做好玉米的春种秋收,不让土地丢荒。县里的群团组织也通过开展“阳光关爱”、送温暖等活动,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教育、赡养等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外出务工无疑成为贫困群众最安心、最省心的增收方式。

四个平台扩宽群众“就业路”

为有效解决群众务工就业和企业招工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继续扩大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不断促进劳务输出组织化、持续化。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优势,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协调,广泛收集各类用工信息,根据群众务工需求,筛选出真实、合法和有效的就业信息,线上通过云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方式及时向群众发布,线下通过乡、村社保工作人员和挂钩帮扶责任人入户为群众“送信息、送政策”,为群众推送就业岗位,搭建好信息服务平台,确保群众“多岗可挑、有岗可上”。

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役军人等专场招聘会,开设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职业培训咨询报名点,精准高效地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等服务,搭建好就业服务对接平台,让广大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零距离”与企业、用工单位对接,确保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100%实现推荐就业。

加强与务工企业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建筑、中草药种植与加工、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让每一位贫困劳动力都掌握一门以上的技能,以技能培训平台实现转移就业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设立法律援助中心人社工作站,依法为符合条件的务工群体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积极开展依法维权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宣传、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务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县开展各类招聘会1724场次,推荐岗位9.95万余个,转移就业9.33万人。

人才培养夯实乡村“振兴路”

外出务工让群众得了实惠,也让政府看到了提振地方经济的希望。为此,麻栗坡县加大对农村劳务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县内涌现出了带领100余名乡亲跨国务工月收入过万的猛硐瑶族乡老陶坪村劳务经纪人盘云勇;带动全村青壮年到“两广”务工,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的马街乡凹塘村致富带头人田茂云等一批优秀带头人。麻栗坡劳务输出不仅走向全国,还走进了周边国家。县委、县政府还引进劳务派遣企业对县内涉外劳务进行规范提升,提高了劳务输出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

如今,麻栗坡务工者的足迹已经踏到了日本、缅甸、老挝等,劳务输出走上了一条“国际化”道路。通过在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设旅游服务管理、烹饪、电子电工等实用专业,着力打造一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外交部定点帮扶优势,加强与外交部的交流合作,为劳动力输出找到“高层次”就业机会。建立培训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劳务输出技能提升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校培训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扩大劳务输出品牌效应,增强群众参与劳务输出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群众由“找工作”变为“选工作”,让群众增收创收“可持续”,打牢了乡村振兴基础。

(张雯铭 王正委 刘应菊 李艳萍)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