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两山”践悟二十年——文山的生态蝶变与绿富同兴
发布时间:2025-08-15 10:56:13
8月的文山,天蓝、地绿、水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七乡大地上,一幅绿水青山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铺陈开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砥砺深耕,在滇东南的层峦叠嶂之间,在曾被石漠化深深困扰的文山州,这一理念已破土成林,结出累累硕果。20年来,文山州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丰富“两山”转化形态,提升“两山”转化效能,走出了一条“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熊平祥 摄】
盛夏时节,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西畴精神展览馆前,来研学的大学生们三三两两地约着拍照留念。展览馆背后,是绿水环绕的青山。
三光片区的故事,很多人都已听过——曾经的三光片区是生态良好的高原喀斯特绿洲,但由于人口剧增、乱砍滥伐等种种原因,造成生态植被锐减、石漠化蔓延、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就是三光片区生存环境恶劣的真实写照。三光片区也因“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
“2003年我嫁到三光村,那时的三光村,到处是石头,种地靠牛犁,有的地方甚至靠人工用锄头挖。”三光村的党支部书记高仕仙回忆起以前的生态环境直摇头。高仕仙嫁到三光村已有22年。22年来,三光村焕发出新的生机,高仕仙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巨变。
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1491.1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岩溶面积占75.4%,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各族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从1985年起,先后实施“三十年绿化西畴大地”“生态立县”“十年美化西畴大地”战略,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五法治水”等生态治理模式。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西畴县“四干治污”模式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六子登科”降“石魔”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云南省西畴县生态扶贫案例》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生态环境好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随着石漠化治理的深入,三光村引进浩弘农业,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高仕仙立刻嗅到了商机,她着手创办了农家乐。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的生意蒸蒸日上,房前屋后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高仕仙便决定向公司回租土地种植烤烟和蔬菜。高仕仙开心地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家现在种了一百多亩地,有生姜、蔬菜,还有烤烟,我还种了水果。以前种烤烟、玉米一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现在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
2018年,西畴县将猕猴桃产业列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先后引进浩弘农业、兴牧牧业、凯明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林业、山地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如今,三光片区5000余亩连片的猕猴桃基地更是让周边村民领上了固定工资。
走进猕猴桃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根据猕猴桃长势进行套袋防护。自基地成立以来,三光片区的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有活干、有钱赚、顾好家”。村民雷连玉说:“到了采摘猕猴桃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务工。以前是计时,现在改为计件了。计件的话每天可以挣到170元至180元,最高可以挣到200元。这里离家又近,还可以照顾家里。”
在猕猴桃产业园,和雷连玉一样常年务工的群众还有很多。公司每年需要用工1.2万余人次,用工高峰期每天有100多人在园区务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现在的三光片区,已成为一个集采摘、观光、民族文化展示、教育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截至目前,西畴县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52平方公里,改造田地30万亩,垒成石埂5万多公里,林草覆盖率持续提高至66.66%。”文山州生态环境局西畴分局副局长田云昌说。
放眼文山,“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续写——
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的庄子田居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落,石漠化率达8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9亩。产业贫弱,生计无着,村里70%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庄子田居民小组一度成了“空心村”。
2019年,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组长鲁春红和村民锁定了耐旱喜阳的仙人掌——它几乎不用浇水,在石缝中也能生长。于是,庄子田居民小组决定发展仙人掌种植。“以前村里荒山多,放牛都放不了,牛上去都会滚坡,树木在上面不会生长,考虑到仙人掌能上山,就决定带领大家发展仙人掌。”鲁春红说。
庄子田村栽种的仙人掌
鲁春红牵头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1600亩石漠化土地流转为仙人掌核心种植区。合作社构建“种苗供给—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全链条保障体系,免费发放种苗并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截至2024年底,庄子田居民小组仙人掌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累计售出仙人掌干花7吨、种苗3500吨、仙人掌果650吨,实现收益108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8000多元增长至23600元。
随着仙人掌产业步入正轨,庄子田产业发展的计划越发长远和清晰:2022年,村合作社申请成立文山菁啊妞农业有限公司;2024年,村里启用了上海市援建的4000平方米仙人掌果加工厂;与西南林业大学等合作,研究开发仙人掌冻果干及含片、仙人掌粉、仙人掌酒、仙人掌酵素等衍生品;依托仙人掌“绿山”,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推出“仙人掌宴”特色餐饮,每年举办“仙人掌节”……“下一步,我们要把庄子田做成一个大庭院,举办旅游、赛事、采摘节,并引进各种项目,引进来的每一个项目都允许村民入股,最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鲁春红说。
如今的庄子田满眼翠绿,村民的日子比仙人掌果还甜。更令人欣喜的是,那个萧条的“空心村”已成过往,庄子田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归巢,在家乡的这片石头缝中,携手播种充满希望的明天。
村民在采摘仙人掌果
2024年,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全州33个国控省控州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6个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类别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4%。8县(市)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州湿地总面积445.2公顷,自然保护地27个,总面积18.41公顷。野生动物416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2025年我们将积极推动砚山、西畴、麻栗坡、丘北、广南5县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指导西畴、马关、麻栗坡3县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试点,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文山力量。”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清策说。
8月,暖阳轻吻七乡大地。这里,天空湛蓝,远山如黛,碧水澄澈,处处彰显生态文明之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壮大的生态产业,让美丽的文山越发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记者:骆丽 陆有乐 张军丽 颜宏幸)
(编辑:唐雪娇 美编:冯明兰 二审: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