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架起双拥桥 军民心连心

发布时间:2022-08-15 14:47:24  

双拥根深叶茂,军民鱼水情深。从抗美援朝万里犒军的侬惠莲,到新时期驻西官兵维护一方平安,西畴县的双拥工作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基础。回顾在文山戍边卫国的十九年,“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深深打动着西畴县人武部政委杨猛上校,“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这句刚到边防部队时听到的铿锵话语,一直牢牢记在他的心中。

“双拥是‘印在骨子里的工作,融在血液中的事业’。”杨猛说。一个修桥补路的故事,诠释了西畴县人武部拥政爱民的精神。

去年,莲花塘乡革岔行政村上寨通往中寨的桥梁塌了。因为连续大雨,原本石砖垒砌的桥体被河水冲毁,几十户老百姓的田地在桥对岸的山上,想要到地里去,就必须要跨过这条河。关乎生计的桥塌了,村上的干部急得团团转,求助的电话打到了西畴县人武部。2020年,革岔村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挂钩帮扶的正是西畴县人武部。“我们全体官兵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与革岔村结下了深厚情谊,亲人遇到难题,西畴县人武部当然要伸出援手。”杨猛说。

一条河水蜿蜒汇集到两村交界处,一座垮塌的石桥立在上方。杨猛带队到革岔村实地查看情况时,发现两岸地质隐患较大,石桥工程基础不牢靠,重修石桥已迫在眉睫。“我们积极协调筹集了两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水泥和石料重修石桥。”杨猛回忆道。就这样,在西畴县人武部官兵的援助下,石桥得以重新修复,两岸村民恢复了正常出行。一座“同心桥”,将革岔村村民和西畴县人武部官兵连结得更加紧密。

除了给村子修桥补路外,更关爱村里的孩子。通过走访,杨猛发现革岔村民族小学基础设施陈旧,食堂里的桌椅部分破损严重。为改善师生们的就餐环境,西畴县人武部筹集4000元资金,为学校更换了破旧的餐桌,并给孩子们送去了书包和文具。

不久前,西畴县举行“西畴县双拥学校”“西畴县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授牌仪式,西畴县人武部还与革岔民族小学结成了“双拥共建”单位。在国防教育课上,杨猛向学生们讲述了革命优良传统和英模们的战斗故事。

国无防不立。作为“老山精神”的主要宣讲者、云南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杨猛认为,深耕国防教育,才能够“扶智”和“扶气”,因此要从孩子们入手,让更多学生树立强烈的国防观念和拥军支前意识。

如同西畴县人武部将拥政爱民化为实际行动一样,西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驻西部队的身影,他们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工作中始终冲锋在前,在建设地方、服务发展中始终全力以赴,在扶危济困、脱贫攻坚中始终尽心尽力,为西畴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吉厂村旁,一条路通达武警西畴中队的营房,道路平整,墙绘栩栩如生。之前,这里是一条土路,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给部队训练、生活带来不便。西畴县委、县政府急部队之所急,尽地方之所能,在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依然想办法将该条道路进行硬化,解决了官兵出行不便的问题,成了该县有名的“拥军路”。

在营房的围墙上,有西畴县各学校美术老师创作的“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壁画。这些画的主题,有“全民国防”、有“中国梦”“强军梦”、有“抢险救灾”“抗疫出征”“烈火英雄”……短短几百米的道路,是西畴县坚持“以兵为本,为兵服务”,积极主动为部队和官兵办实事、解难题的体现。

军地同频共振,军民同舟共济。无论是西畴县人武部的“修桥补路”,还是西畴县政府美化的“拥军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实践,都成了西畴县双拥工作走在前列的一个缩影。

(记者:毛雪勰)

(编辑:陈慧 排版:向传帅 审核: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