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好在文山”的蝶变密码

发布时间:2024-05-28 09:26:14  

——文山州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观察

碧水绕城,城市成为举步可及的健身公园;水满陂塘,乡村是抬头见绿的生活热土;焕然一新的农贸市场、规范有序的餐馆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家门口的公共卫生服务护航群众身体健康……有一种“好在”叫文山。

2022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对照健康中国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文山实际,接续实施“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全域打造健康县城,爱国卫生工作实现由城乡环境整治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跨越,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连续两年,文山州人民群众对卫生状况的满意度居全国第一;3年内,全州实现了从国家卫生县城为零的“空白州”到8个县(市)全部达到国家创卫标准的“满堂红”。

密码1

共绘绿美城乡新图景

“一边是葱葱绿树,一边是清澈河流,每天来这里散步,精神特别好。”今年52岁的刘阿姨家与盘龙河生态廊道仅一路之隔,每天来这里晨练,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盘龙河在文山市境内流程104公里,是文山市民的母亲河。过去,盘龙河河道黑臭,坡岸裸露,两岸沿岸环境脏乱,是市民避之不及的地方。

2020年以来,文山州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7个专项行动”为契机,以绿美建设为抓手,大刀阔斧开展盘龙河综合治理,如今,盘龙河城区流域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成为城市亮丽的“生态客厅”、市民家门口的“健身公园”。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140余个“口袋公园”在文山州各个角落逐步开放,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130公里健身步道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憩和锻炼的好去处……全州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5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4.85%,建成区绿地率达36.9%。日益干净的城市、街区为群众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

回归乡村,绿美新风扑面而来。乡村小道干净平整,垃圾桶站点有序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恣意生长的多肉植物装点着村庄……走进马关县坡脚镇大讯村,一幅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如今,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怨言,绿美建设带来的‘面子’‘里子’都有了。”坡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宗祥介绍,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坡脚村村村设有自建委员会,干群同心大力推进农村房屋风貌提升、“两污”治理,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绿水青山来之不易。州、县(市)党委、政府四套班子成员定期参加“绿美文山先锋行”,推动“五级书记”带头扫地制度落地落实;全州各级各部门近千个基层党组织、3万余名在职党员积极投身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群众从以前的“发动不起来”到现在的“停不下来”,很多村寨从过去的“走不进去”到现在的“走不出来”,向上向善向美向好成为一种自觉。

密码2

共创全民健身新活力

卫生健康两手抓,文山州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速推动卫生环境整治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好球!”“再来一个!”“加油!”近期举办的“文笔塔杯”篮球赛现场,运动员们漂亮的传球、精彩的投篮点燃了比赛的气氛,现场欢呼声、呐喊声不断。

自开赛以来,一场场“家门口”的篮球赛吸引大量市民围观。“上学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篮球,现在虽工作比较忙,但一有机会我都会过一下球瘾。”市民朱磊说。

火热的“文笔塔杯”篮球赛只是文山州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缩影。围绕赛事带动、城乡联动、人人参与的发展思路,体育健身活动在全州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2023年,文山州共组织举办了216次规模以上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中国(文山)·越南(河江)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交流赛等赛事,在全州营造了全民健身的火热氛围。

清晨空气正好,文山市华龙湖公园边,周边居民打太极、练八段锦、健步走、环湖跑,打开了健康生活的新方式。在富宁县田蓬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活动广场上漫步机、扭腰器、跷跷板等体育设施器材一应俱全,边民们三三两两健身运动,成为边境线上一道别样风景线。

居民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背后,是城市日益健全的健康服务网络。以“勤锻炼”行动为抓手,文山州将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云南相结合,着力打造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州共有公共体育馆15个、公共体育场7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114个、健身步道281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71平方米。同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了43.71%,居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热爱和参与度持续升高。

去年,文山州718个边境自然村体育健身器材实现了100%全覆盖,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87名。依托花山节、陇端节、三月三等民族节庆开展陀螺、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密码3

共享健康福祉新提升

“以前坐车去县城看病要转好几趟车,现在做梦也想不到在家门口就有县里的专家来看病。”砚山县鲁都克村村民陶开雄对村卫生室的改头换面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这个“麻雀式”山村医院不仅服务辖区内3000多名群众,同时还辐射红河州开远市碑格乡和蒙自市羊街乡、鸣鹫镇相邻村小组群众。

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砚山县已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慢病康复回基层的医改目标。运行一年多以来,无论病患还是医生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持续夯实健康基础,文山州不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县级医院提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州共建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56个,各乡(镇)累计完成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55家,胸痛、创伤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成比例达100%,基层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为实现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尽可能不得大病的目标,文山州立足当地实际,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防协同,实施“管慢病”工程,防、治、管、康综合施策,筑牢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防线。

“以后吃饭一定少油少盐,少吃腌制品……”在砚山县维摩乡斗果村,每月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都会到普底村沈世洪老人家里为他进行免费体检,并进行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非常方便,我有高血压、糖尿病,定期监测自己也放心。”沈世洪老人满意地说。

这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在全州有2500个,依托在全州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的慢性病管理中心和一定数量的心脑血管救治站,定期开展体检监测、随访、健康教育等工作,不断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巩固,文山州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8年的21.59%下降到2023年的16.82%。

观察

全员参与 共建共享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把新“7个专项行动”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爱国卫生工作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群众的“大合唱”,文山深明其理。

文山之所以取得了全国满意率第一的好成绩,除了政府部门和各级各部门扎实工作,更关键的是在工作推动中,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方式方法,既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爱卫工作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党员活动、网格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将各部门各行业资源整合,打造真正的民心工程。

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氛围,传承发扬优良传统、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破解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载5月25日《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记者:王世涵 张文峰)

(编辑:唐雪娇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