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吃住办公全在村,看马关“背包巡察组”如何与群众“零距离”
发布时间:2021-05-25 11:06:01
跋山涉水何足惧 用心用情解民忧
——马关县开展“背包式”巡察提升对村巡察质效纪实
编者按:
县(市)巡察是党的巡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巡察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巡察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内涵外延,解放思想、争先创优,提升巡察工作质效。马关县按照对村(社区)巡察全覆盖要求,先行先试,创新作为,在破解食宿难、办公难、问题查找发现和督促整改难等诸多困难中,组建了“背包巡察组”,以整乡推进的方式,让巡察组巡察在村、吃住在村、办公在村,紧贴群众“零距离”开展巡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对村巡察“马关模式”。
5月,骄阳似火,高温天气考验着巡察干部的工作作风,更考验着马关县对村(社区)巡察工作的成效。
马关县是一个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老区、原战区于一体的县份,全县辖14个乡镇(农场)127个村(社区)党组织,且绝大多数村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现有的巡察方式耗时费力且效率低,对村巡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遭受严重挑战。县委要实现对村巡察全覆盖,必须因地制宜寻求最佳最有效的巡察方式,通过组建“背包巡察组” 巡村住村、徒步巡村等,锤炼了一支作风务实、素质过硬的巡察干部队伍,推动对村巡察往深处巡、往实处走。
“这是哪来的检查组?刚给他们反映的问题,不到2天,镇上立马找人来处理,终于不再为吃水发愁了。”“这是县上来的巡察组,专门来解决村子上问题的,有什么就快点给他们反映。”马关县委第四巡察组在走访仁和镇白果村小组时,群众反映,该村的自来水一到雨天就很浑浊,还有股怪味,并且经常性停水。群众利益无小事,巡察组立即将此问题作为边巡边改事项,交由仁和镇党委整改。
这支移动的“背包巡察组”已于2020年9月20日完成了对全县127个村(社区)党组织的巡察工作。通过开展巡察,累计发现被巡察党组织各类问题1838条,立行立改问题4564条,累计提出意见建议671条。收到反映重点人的问题线索77件115人,约谈、提醒谈话、批评教育11件21人,问责3件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件11人,移送司法5件5人。
自带装备进村寨
“县委巡察办为我们配备了行军背包,背包里存放被褥、水壶、手电、衣物等生活用品以及小锅、口缸、咸菜等厨具和食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现在全县所有巡察组全部背着装备进村巡察,可以吃住在村里,大家开展巡察的时间比以前多,工作成效也更加明显。”马关县委第四巡察组组长盘丽萍说。
针对巡村要住在乡里、工作要到村里、干部昼夜来回跑等费时、费力、费钱等问题,马关县以实用性为前提,一次性为巡察组和巡察干部配齐配足装备,打造“住得下来、动得起来”行军队。全县共协调资金配备行军背包40个,背包里除了有生活用品和简单厨具、食材外,还配备了一个工具箱,让巡察干部既能做到实时测量工程量,还能充当“修理工”,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临时性难题。盘丽萍说:“现在,我们采取早、中、晚入户,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过去对村巡察工作上午忙进村、下午忙返乡、路上来回忙的问题,延长了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访谈、交流的时间。”
同时,针对巡察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办公难的问题,县委按照“一组一装备”的标准,为巡察组准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专用手机等移动办公设备,让巡察干部可以在村小组科技活动室、村小学、农户家以及田间地头现场办公。2020年,全县8个巡察组累计节约住宿费支出28.8万元,利用手里的工具,在现场测量工程量的同时,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18件。通过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培养和锻炼了巡察干部艰苦奋斗、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在有限时间内推动了巡察工作质效实现最大化、最优化。
架起干群“连心桥”
2020年8月的一天早上,天空中飘着小雨,马关县委第三巡察组组长王宏带领组员来到了大栗树乡和平行政村上寨村小组,开始一天的入户走访工作。
村民李天洪见到雨中行进的一行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到家中避雨,巡察组几个人刚走到老乡家门口,就被一架楼梯拦住了去路,楼梯横在门前,门也只能打开一半,本来宽敞的屋门,顿时形同虚设。“楼梯怎么会这样设置?这么不方便,为什么没有进行改造?”王宏心里一连串的问号。
原来,李天洪一家是2013年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只有他和女儿两个人,李天洪身体佝偻,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被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女儿年龄尚小,家庭困难,两口人靠低保金勉强维持生活。2017年,李天洪家享受国家危房加固改造政策,但因房屋地点和布局限制,导致“门难进、楼难爬”的情况,对于李天洪这样的残疾人来说,进门、上楼已经困难,就别提在楼上堆放粮食了。
正当组员提出要不要将这个情况作为立行立改问题立即反馈给大栗树乡党委时,拥有助理工程师资格证的王宏却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对村巡察的根本出发点,县委给我们配备的工具箱,现在正好派上用场。”说干就干,王宏经过现场观察后,决定重新调整楼梯位置,将原先横在房门口的楼梯,90度旋转到靠墙边位置,在二楼楼板合适位置“破门开窗”,再将原来的通道用木板补好钉固。巡察组一行人分工合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楼梯改造完成。
“太谢谢了!3年多的时间,我这道房门终于能够敞开了,爬楼梯再也不费力。”李天洪激动地说。
“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巡察,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巡察监督就在身边。”巡察干部态度一致。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少数民族老人语言沟通难等问题,每个“背包巡察组”至少安排1名少数民族干部,利用“火塘会、院坝会、路灯会、地埂会”,以及街天摆摊设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巡察工作的宣传力度,消除群众顾虑。目前,累计录制壮族、苗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广播90余条,实现了老百姓从最初的不会说、不想说、不敢说到如今的主动讲、放开讲、争先讲。为让心存顾虑的极少数群众以及外出打工的群众表达诉求,巡察组还增设了线上反映问题渠道,让群众足不出户,甚至远在异乡就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相应页面填写、反映问题。
敢于亮剑担使命
“这些钱去哪里了?用于修路,还是用去引水?”无数个疑问在县委第一巡察组组长何建清的心头萦绕。
2020年7月,马关县第十四轮巡察工作启动后,在实地走访测算并查阅了大栗树村委会账册后,何建清发现大栗树村委会从2016年至2019年间收取的垃圾清运费和市场摊位费入账金额与实际收取的金额有差距。在查阅账册的时候,何建清还发现该村在收取垃圾清运费和市场摊位费时都是开具“白条”,没有正规发票或收据。“这是一个隐患。”凭着10多年的纪检监察工作经验,何建清的心头泛起一丝不好的预感。
“你们村上的接待多吗?”
“多久结一次账?”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餐票报账?”
随着巡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巡察组发现大栗树村委会的账目中,餐票的报账比例非常大,“这些钱从哪里来的?”又成了何建清的一个疑问。
“村上有没有集体资金?”
“大栗树村是集镇所在地,我们有一些摊位,每个星期一是赶街日,可以向用户收取摊位费,同时我们负责打扫垃圾并清运,向住户、商户收取一定的垃圾清运费。”
“你们收取的摊位费和垃圾清运费是如何管理使用的?”
“收取费用后你们全部入账了吗?”
“在使用摊位费和垃圾清运费时,是否召开班子会议集体讨论或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议?”
随着巡察人员对问题线索开展调查,大栗树村委会坐收坐支集体资金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为进一步掌握村委会有关干部违规违纪管理使用摊位费和垃圾清运费关键证据,巡察组开始大量走访群众,查阅账册,寻找人证物证。
经过巡察组的多方走访,最终将已辞职的原村委会副主任罗世全列为“重点目标”。
“罗世全2012年至2019年一直在村委会工作,其中,从2017至2019年一直参与摊位费和垃圾清运费的收取工作,对大栗树村委会的有关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只要我们突破他,就可以找到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何建清在问题研判会上信心满满。
“我已经辞职了。”“我不知道。”“记不得了。”初次接触下来,罗世全比较抵触,很不配合巡察组的工作。何建清便带领巡察组一边给他讲政策规定,一边劝导他放下思想包袱,打消顾虑。最终,罗世全交出了其在2017年至2019年收取“两费”的使用情况记录。“我在2017年至2019年收取的卫生费共计48570元,入账38370元,未入账10200元。”“大家工作都辛苦,赶街天收费,早上6点不到就要去,有时候晚上要到10点才回来,大家就提出,在过年过节发一点‘辛苦费’,支书陈泽栋同意后,2016年至2019年就发了一些‘辛苦费’”。
巡察工作结束后,巡察组按规定将该问题线索移交给县纪委监委。经查,2016年至2020年期间,大栗树村委会负责管理大栗树街道环境卫生,并向住户、商户收取卫生管护费。大栗树村委会通过收取卫生管理费未入账方式设立“小金库”,未入账资金共计89550元。坐支“小金库”资金80350元,其中35700元用于发放村干部补贴。2020年12月,时任大栗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泽栋,时任大栗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顾永姣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违规领取的35700元“辛苦钱”全部追回纳入集体账户进行管理。
在巡察过程中,县委各巡察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脱贫、民生民情等重点,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坚持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敢于动真碰硬,使一批违纪违法分子受到严肃查处,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忠诚干净守初心
闻鸡起舞、挑灯夜战是巡察干部的工作常态。
早上天不亮就得进村,深夜大家还要齐聚桌前交流当天的工作进展,谈谈来日的工作计划。大家心里都明白,被巡察的村寨地处偏远,群众居住分散,如不加班加点,就无法按期完成好工作任务。
“再苦再难再累,我们也要干好工作。”巡察干部们表示。
“你们真是群众的贴心人,要常到我们村子里走一走。”这是巡察干部在走访群众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既是群众的心里话,也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群众渴望反映自身诉求的真情表达。
不负期望,肩托使命。酷暑中,杂草丛生的山村小路上留下了巡察干部匆匆的足迹;大雨中,他们踏着泥泞的山路继续前行。肚子饿了,方便面就是他们“美味”的餐食;两根板凳加一块木板,再铺上自带的铺盖,就是他们休息的地方。
盘丽萍、王定梅、汪志皎……这些巡察队伍中的铿锵玫瑰,9公斤重的行军包,她们同样背在身上。她们看似柔情却也铁骨,撑起了巡察监督工作的“半边天”。
一天又一天,一年复一年,每一轮的巡察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新一轮巡察工作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上一轮巡察工作的结束,巡察干部的工作就犹如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开展新巡察的同时,更要抓好上一轮巡察的整改落实。
纵是山路崎岖,始终一步一个脚印;无惧雨打风吹,群众诉求从未缺席;就算深夜伸手不见五指,仍有党徽照亮前路……
(记者:苏宁 图片由马关纪委提供)
(编辑:曾炜炜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