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靓丽南油,让城里人找乡愁,乡下人不再愁
发布时间:2021-05-28 16:41:44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号角在文山大地吹响后,目之所及,皆是热火朝天的景象,真抓实干已蔚然成风。
4月底,文山州宣传文化系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暨文化惠民行动启动,全州八县(市)记者组成的新闻突击小分队奔赴麻栗坡县开展集中采访,去感受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群众幸福惬意的生活。
蝶变后的南油,吸引城里人定居找“乡愁”
富足安宁。这是记者对南油村的第一印象。
走进南油村,犹如走进一个旅游村落,绿树掩映,碧水环绕,鸟语花香。道路宽阔整洁,楼房错落有致,一片安宁祥和。微风袭来,一缕缕花香顿时漾入口鼻。不远处,一座古朴精致的院落进入记者眼帘。院子外墙,披着彩色外衣的旧轮胎梯次排开,里面种着各色花卉,与砖墙融成一件艺术品,这个美丽创意引得记者们啧啧赞叹,纷纷拍照。“欢迎大家来家里喝茶。”小院主人微笑着盛情相邀。进得院来,更是一番小天地,上百种花卉争奇斗艳,红的绿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让人眼花缭乱,沉醉沉迷。
院落主人是叫苏黎的年轻人,是南油村的“外来人”。一年前,苏黎“逃离”麻栗坡县城,“隐居”在乡村,让自己的双脚沾上泥、接上地气,乐此不疲地成为“新村民”。每天一下班,他就驾车从县城回到南油这个家,遛遛狗逗逗猫,盘弄花草修饰庭院。如今,苏黎一家不仅适应了乡村生活,还彻底爱上了南油村。
人人都往城里跑,苏黎为啥反其道而行之?
苏黎说,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城里邻里间互不往来,生活很压抑。如今的乡下和城里可以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因此决定租掉县城的房子到乡下生活。
“当初考察了好多个村寨,最后决定定居南油村,南油距离县城近,开车只需10多分钟,这个村子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最看中的就是人居环境,村民淳朴热情,对他非常友好。于是立刻签租了这处民居,租了20年,斥资20多万元进行改造装修。每到周末、假期,朋友们都会相约来家里,或喝茶聊天,或田间拾趣,惹得朋友们都想来此定居。”说到这,苏黎的幸福溢于言表。“每天下班坐在院子里,看着村里的袅袅炊烟,听着村民下田归来的欢声笑语,闻着空气中混杂的花香饭香。早上在各种各样的鸟叫声中醒来,晚上抬头能看到星星,这种感觉令人全身放松,无比惬意,这跟住在县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像苏黎这样的乡村“隐居者”还有好几个。南油的“美”,对城里人的诱惑越来越大。
“面子”美“里子”更美,南油村开启“美颜滤镜”
从房屋外立面、污水纳管,到庭院营造、道路美化,南油村不仅实现了“面子”美,还做到了“里子”美,营造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生活。
南油村小组有农户127户466人,全村耕地总面积333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村民收入多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
说起以前的南油村,72岁的村民朱兴祥连连摆手摇头,“那时的南油村贫穷破败,家家都是土坯房,环境脏乱差,全是泥巴路,污水横流,家禽满村跑,鸡屎牛粪随处可见,根本无处下脚。村子越穷村民思想越落后,日子也就越过越苦。”那时的南油村,外村人看了摇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更是连连叹气。
“是的,以前的泥巴小路一到雨天根本无法出行,全是水坑泥坑,地里的菜成熟后要背去镇上卖,半夜三更就要起床,一步一滑背到街上,天也亮了。”说起原来的日子,村民陆玉珍也是一肚子“苦水”。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赶集要提着鞋、光着脚走到村外,找水洗掉脚上的泥巴再穿鞋,不然鞋子就成了水泥鞋,衣服要天天洗。如今一点泥巴都踩不到了,衣服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
“这样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看看我们现在的南油,8米宽的进村路,路边有篱笆有鲜花,要多美有多美。还有公共厕所、扶贫超市和文化广场,晚上聚在一起跳舞,别提多开心了。”
“以前乡下人想进城,现在城里人都来乡下生活了,我们村子也成了‘香饽饽’‘金不换’,亏了共产党,多亏了好政策,现在大家在这里生活很自豪很幸福。”
“草房变瓦房,瓦房变砖房,砖房变洋房。”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感叹着如今的好政策好生活。
据村支部书记陆仕娟介绍,为彻底改变南油村的村容村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南油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趁着脱贫攻坚的契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探索出打造一支队伍、紧盯二个条件、探索三个定法、发生四个转变、着力五个主抓的“12345”模式,外修生态美环境,内修人文美乡风,为全村开启“秀美幸福”的“美颜滤镜”。
为让村民增收致富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南油村采取“1+N”的方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党员全覆盖挂钩全村30户贫困户。党员示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村家禽实现圈养,对农户房前屋后、房屋内外环境进行整治,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脱贫攻坚以来,村里专门成立了群众服务队,带领村民一起抓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红黑榜;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区制度,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定时管理的办法,责任到人;带动群众搞产业发展,对不懂政策的村民,我们深入农户家中宣传政策,让村民明白了解。现在的南油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提升,群众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懂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陆仕娟眼里带笑,开心地说。
近年来,在文山大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冲在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做到有难党员先“闯”、有苦党员先“吃”、有利群众先“享”,以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大家干;他们宣讲惠农政策、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科学精准制定决策、大力发展村级建设,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扛起了干事硬担当,让村民有了主心骨,让发展有了新方向。
南油的明天,会更美!
村民的日子,会更甜!
(记者:王玮)
(编辑:曾炜炜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