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吴贤武:石头缝里谋出路 托起村民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2-06-30 21:35:11
石头缝里谋出路 托起村民致富梦
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党总支书记 吴贤武
尊敬的陈明书记、忠俊州长,各位领导:
我叫吴贤武,是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党总支书记。“岜”在壮语里面是石头的意思,“夺”表示独块石头,“岜夺”,因为村子旁边有一块独石岩而得名。以前的岜夺,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村民缺衣少食,赶街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有病基本靠“扛”,照明基本靠“油”,通信基本靠“吼”。我出生在岜夺,成长在岜夺,从1986年当村小组会计到现在,已经在基层干了整整36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岜夺村由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的变化。
2000年当选为岜夺村党总支书记以来,一干就是22年。这22年中,我失望过、犹豫过、迷茫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一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村支书,一想到组织的重托和岜夺村2500多名父老乡亲心中的“梦”,我就有了信心、有了斗志。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通过努力实现的“岜夺三梦”。
第一个梦,通路梦:大锤砸出幸福路
“要想富先修路”,岜夺的群众一直都有一个“通路梦”。
2004年以前,岜夺辖区各小组未通公路,村民们走的是山路,晴通雨阻是常事,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实现“三通”,我和村中的党员想尽各种办法申请炸药,带领群众用了3年时间,硬是用人工一锤一钎挖通了各小组土公路,改变了人背马驮的历史。同时,为改变岜夺公路死角面貌,我又带领群众从龙地穴(地名)挖到洞高(地名),挖通了与广西接通的省界公路。2005年,我们通过通达工程把岜夺通村道路从狭窄的人行路、牛车路变为通村大路,2013年县城至岜夺的通村公路提级改造成了弹石路,2019年在省纪委省监委的帮扶下,又提级改造为柏油路。从曾经的晴通雨阻到如今的四通八达,从“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到“好货卖得出、大路通致富”,岜夺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让群众脸上洋溢起了淳朴的笑容。
第二个梦,街子梦:想在家门口买到柴米油盐
“柴米油盐酱醋茶”,岜夺的群众一直都有一个“街子梦”。
以前村里没有集市,村民们都到广南县城,来回需要8个小时,基本生活用品,对于岜夺的村民而言,曾经一度是“老大难”问题。大家一直梦想着有一天,家里种的、养的,能够在家门口就卖出去变成钱;家里需要的,在家门口就能够买得到,这也是我心中岜夺该有的样子。在村里的党员和部分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开启了岜夺新街的拆建工作。一开始,房屋拆除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甚至有人威胁要用粪水泼我家的堂屋,但我并没有往后退,而是带着党员和部分群众顶着压力继续推进。2002年11月22日,岜夺第一次正式开街,开街后,那些曾经极力反对开街的群众,有的在市场里摆起了摊,有的开起了铺面,有的把家里的一些农产品变卖成钱,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2018年省纪委省监委挂联帮扶后,为解决岜夺村以路为市和市场规模小的问题,我们重新规划新建集贸市场,项目涉及10多户人家的宅基地。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这些人家的工作也做通了,项目得到顺利推进。2019年9月7日,岜夺新农贸市场开街了,周边的商客蜂拥而至,市场一片繁荣,如今又建起电子商务服务站,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第三个梦,振兴梦:小村子实现大发展
“国家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岜夺的群众一直都有一个“振兴梦”。
“知识改变命运”,虽然村民没有多少文化,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曾经的岜夺小学,基础设施差是出了名的。2003年,我带着村“两委”班子商议,用广南一中老师捐给村委会的爱心款,为学校砌了围墙。近年来,又在上级的帮助下,新建了教学楼、操场,校园面积也扩建到可以满足6个年级300名孩子的学习和住宿。2014年,我们岜夺出了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我相信,以后我们岜夺会走出更多考上清华、考上北大的学生。除了小学,我们还新建了设施完备、能够容纳150名孩子的幼儿园,每次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脸,我就好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岜夺自古缺医少药,生病只能靠“扛”。如何让群众不再“看病难”“就医难”,我心中一直挂着这个事情。2000年,岜夺只有2名乡医,卫生室是一间破破烂烂的小房间。到2017年,通过岜夺卫生院的改建项目,我们建成了新的卫生室。2019年,又在省纪委省监委的关心支持下,把卫生室升级为莲城镇卫生院岜夺分院。各位领导可能都听说过,我们岜夺村石洞小组有个全国有名的“背带大叔”汪克武,他就是2017年用背带背着80多岁的老母亲来岜夺卫生室看病,在网上出名的。我觉得如果当时汪克武没有出名,现在他就没有机会出名了。因为现在,我们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已经到100%,实现了医生定期上门给群众送医送药,进行体检。
为了让岜夺变的美美的,我们还建成了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中心及污水处理站、新村人畜分离养殖场和“爱心超市”。如今“清三堆、建三园、弄干净、摆整洁、搞绿化”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已成常态,村民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把自己收拾的清清爽爽的,把院子打整的干干净净的,把村子搞的漂漂亮亮的”,成了大家共同的生活习惯。
这么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心中时刻装着村民、一切为村民所想,还要敢想、敢干、敢拼、敢闯。我今年53岁了,但只要老百姓需要、组织需要,我就会接着拼命干,把我们的岜夺建设好、建设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