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红河州泸西县:开展农业综合水价改革 实现节水减污双提升
发布时间:2024-10-29 09:42:57
案例一:
水价改革兴产业华丽蝶变展新颜
——弥泸大型灌区山口灌片
弥泸大型灌区泸西县金马镇山口灌片,主要受益区为山口村委会,辖山口、所得、所新3个村小组6个自然村,人口6211人,耕地面积1.58万亩。长期以来,灌区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工程产权不清、水价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制约着当地产业发展。近年来,泸西县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惠民富民相结合,通过“一建立、两整合、三确定”,形成“四带动”,促进了山口村的华丽蝶变。
“一建立”:建立合作社为主体的运管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组建山口村农业用水合作社,采取“灌区管理单位+用水合作社+企业”的管理模式,明晰工程产权、责任主体,健全运行管护机制,实现了工程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长受益。
“两整合”:整合项目。山口村通过整合高效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烟区水利等项目资金1346.3万元,新改建渠道工程19条16.4公里、管道工程4.3公里,全面完善山口灌片的水利设施。整合资金。采取“企业+合作社”股份合作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基本农田整治项目资金1149万元,引入社会资本604万元,建成总投资1753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灌溉面积达3900亩,带动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确定”:确定分类水价。分别对高效节水区、经济作物区、粮食作物区确定不同的水价,其中经济作物用水价为0.5元每立方米,粮食作为用水价为0.25元每立方米。确定终端水价。综合考虑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等费用,将成本费用摊入水价,测算确定终端水价平均每方0.5—0.75元每立方米。确定收费机制。实行定额管理、累进加价、节奖超罚,鼓励节约用水。水费收缴率从60%提高到100%。
“四带动”:带动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的示范带动,小江河、甸溪河沿线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余万亩,带动了泸西县香葱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组织通过为企业、大户提供水费收缴、土地流转等服务,每年村集体增收40万余元,使山口村集体由“空壳村”变成“实力村”。带动群众增收。灌片内实现灌溉省工、省水、省肥、省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群众户均年增收3600余元,牛牛牧业等龙头企业每年可安排土地流转家庭务工3万余人次,年务工收入500万余元。带动乡村治理。“企业+合作社”股份合作运营管理,强了集体,富了村民,实现山口村集体“有钱办事”,提升了村集体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山口村从过去的“人心乱、管理乱、环境乱”蝶变为现在的“人心齐、干群和、治理好、村庄美”,先后荣获省、州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案例二:
引智聚力绘蓝图数字赋能谱新篇
——泸西县金马灌片明康汇智慧化水利基
弥泸大型灌区金马灌片明康汇智慧水利建设试点项目,是泸西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现代化、智慧化水利灌溉工程之一。项目所在的金马坝,是泸西县4个万亩坝子之一,过去这个片区土地零散,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泸西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走出了一条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
重规划,夯实水利基础。泸西县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并统筹整合土地综合治理、烟区水利及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以总库容7940万立方米的板桥河水库为主要水源,先后修建干渠60.6公里、支渠127.62公里、末级渠系120余公里,建成了2.6万亩的金马坝农田水利示范区。
重招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泸西县大力推进招商工作,引入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旗下生鲜科技品牌的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云南泸西种植有限公司投入1073.27万元(占71.4%),政府补助459.97万元,建成6000亩的明康汇生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基地。公司按照“看水利、知水利、管水利”三步走思路,持续筹措4100万余元用于明康汇智慧平台建设,实现基地内的智慧化管理。今年8月,平台可完成进一步升级,将全面构建智慧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种植基地土壤墒情、区域环境等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科学精准实施节水灌溉、施肥及棚内温度调节等,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服务智慧化。
重水价,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泸西县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成本监审确定合理水价,基地内执行水价由原来的0.03元每立方米调整为0.5元每立方米,在促进节水节肥的同时,保障了管理到位,服务有效。基地内每亩年用水量由过去漫灌的450余方降低到现在的260方左右,节水40%以上,每亩同比节肥25%~30%,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金马镇明确人员及时做好基地内的用水服务工作,保障企业“交明白费,用放心水”。
通过明康汇智慧水利建设试点的示范带动,促进了泸西县农业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以蔬菜、水果为主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已发展至56万亩,产值近60亿元。其中,2016年明康汇金马种植基地成为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并将为今年的亚运会供应生鲜蔬菜,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规模化发展,带动农资、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的延链发展,直接和间接提供超过2万人的就业岗位。基地每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530万余元,同时常年用工1000余人,人均年务工收入3.8万元,户均增收2万余元。
案例三:
深耕“六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
——泸西县白水镇桃园灌片
弥泸大型灌区泸西县白水镇桃园灌片,原来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灌溉模式,用水方式落后,群众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产出率低、水价低、收费难、管理难,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严重制约着当地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近年来,泸西县按照以项目带改革、以改革促管理的原则,在桃园灌片规划实施了1.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584.37万元,涉及桃园、红杏、巨木3个村委会。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围绕“引水、用水、管水、节水”四个环节,配套完善量水设施,实行水费计收等措施,践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六项机制”,有效破解节水、管理、收费、融资“四大难题”。
初始水权分配机制。按“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把粗放用水方式转变为精细用水管理模式。根据项目区农作物种植需水量和可供水量,采取“上下结合”“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亩均360立方米初始水权分配指标,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县水利局向项目区用水户颁发农业灌溉用水水权证1096本。
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水价是否合理决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成败。改革前,每年集中供水4次,每方0.03元,亩均用水量450余方;改革后,亩均用水量260余方,且实现常年按需供水,执行水价每方0.5元左右,水费收取率达100%。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结合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桃园灌片1.12万亩耕地进行试点,引入云南天露果蔬有限分司社会资本604.24万元(占总投资的38%),参与田间供水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护、运营“最后一公里”问题。
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制定了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奖励暂行办法,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农业用水按照水量设置阶梯水价。对节水50%及以上部分,按每方0.05元回购。
群众全程参与机制。注册成立了白水镇桃巨三园农民用水户协会,共涉及8个自然村,累计登记会员1096户,全程参与项目区工程管护、用水管理、协商定价、水费计收等,实现工程“有人管、费能收”。
工程管护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国家投资兴建的水源工程和骨干管网产权归政府所有,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田间工程产权归投资方所有。确定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分别由阿味水库管理所、用水户协会管护;水费由阿味水库管理所和用水户协会收取。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建轻管”难题。
目前,桃园灌片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85,每年实现节水210万方以上,灌溉保证率从68%提高到95%以上,实现“旱时有水,涝时能排,旱涝保收”。灌区土地流转费从每亩12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亩均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赢利、节水高效,率先走出以水兴农、以水兴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文山州委组织部、州委政研室供稿)
(编辑:唐雪娇 排版:冯明兰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