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普者黑:生物多样性保护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1-03-25 15:34:21
近年来,丘北国家5A级景区普者黑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大力推进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和恢复普者黑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构建普者黑大生态大湿地。2015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重要湿地,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保护优先 科学恢复
丘北县坚持“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成立了湿地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和湿地管理所等机构,制定《云南丘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区总面积1107.4公顷,在保护好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人工湿地修复。由县级政府与周边社区居民签订了湿地使用权和管护权协议,明确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面积、边界和土地使用与管护权。制定《云南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确定普者黑景区综合执法局为执法主体,建立县级政府协调机制和制度、保护执法制度、资源巡护制度、监测制度、资源管理考核制度等资源管理机制。并根据规划勘界,设置100颗界桩、10块界碑进行标桩确界,保障普者黑湿地公园边界清晰。
根据近期普者黑湿地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湿地公园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823种,隶属于151科,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即海菜花、野菱、扇蕨;鱼类18种,丘北盲高原鳅、丘北金线鲃和鹰喙角金线鲃3种为丘北喀斯特湿地特有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兽类16种,鸟类206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即东方白鹳和金雕,国家Ⅱ级重点动物20种,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植物为普者黑增添了无尽的活力。自2015年起与云南大学合作,设置6个水质监测点、7个土壤采样点、36个湿地植物样方点、12个陆生植物样方、2条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样带、6条鸟类监测样带、6个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监测点、11个鱼类监测点系统,共同开展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普者黑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监测活动。
栖息天堂 休闲乐园
为构建植物栖息天堂,打造生物多样性按照“湿地动植物栖息的天堂、湿地科普教育的课堂、市民休闲的乐园”的功能定位。丘北县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对湿地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内范围内,违章建筑、清理水域河道、规划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道路交通秩序、规范垂钓场所、私划游客、水上烧烤、电鱼、毒鱼、猎捕景区野生动物资源、采挖植物资源和乱挖、乱建坟墓等不符合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行为,从严查处。
丘北县委、县政府根据普者黑湖流域的污染源特点,划分为临湖村镇旅游造成的点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水土流失、人畜粪便、农田回水、湖滨鱼塘污染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精准施策治理。开展普者黑景区湖滨带退塘退田退房及生态建设,从仙人洞村至普者黑村,沿湖岸50米范围内的鱼塘、农田、房屋实施三退三还,依法对白脸山一带上游鱼塘养殖户责令拆除,累计退塘还湖1204亩,并搬迁安置景区内的75户农家乐。
针对旅游接待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开展普者黑湖泊流域旅游服务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普者黑村、仙人洞村景区为重点,建设隔油池112座、餐厨垃圾收集容器112套,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套,实现每年705.589吨的餐厨垃圾实现分类资源化处置,有效保护普者黑湖泊湿地。
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建设村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沼气工程,在烂泥寨、菜花菁、水围营、落水洞、曰者、双龙营开展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共建成村落排污沟渠4758米,土地渗透、污水处理系统5座,饮用水水源水池围栏和平台3项,堆肥及秸秆腐化池、废液收集池、沼气池437座,修改建公共厕所、农户厕所114座,生态沟渠疏通维护291米、饮水渠115米、路面修复120平方米,购置垃圾桶476个、垃圾车15辆。
生态修复 青山绿水
抓好湖滨带生态建设修复。保持原有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保护、拦截、过滤和吸收污染物质的功能,采用人工种植,将湖滨带内农田及荒地退出,开挖平整绿化用地,施基肥、栽植、浇水、封坑、覆土、清理、维护生态植被。在沿湖湖滨涨落带内建近自然湿地,恢复湖滨带单一区域植被。目前,恢复生态面积403亩,种植苗木318418株(苗)、植被恢复种植65882.7m²,水生植物193400株,建设工程管理通道3533.4m²(包含栈道)及生态观测点、宣传牌等生态保护设施。对入湖河口湿地恢复。
为改善普者黑湖水质,开展普者黑湖入湖河口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分别对曰者大河、新寨大沟、老旧沟、摆龙湖底沟4个入湖河口的前、后段设置沉砂池和出水堰,在池内种植以沉砂拦污为主的漂浮植物,格栅两侧种植芦苇、香蒲、水葱等挺水且具去污能力的植物作为挡墙。目前,建成4个入湖河口人工湿地,累计占地约452亩、漫流湿地面积29.83万平方米。
同时,由林业、环保部门共同开展生态功能区水源头治理,实施封山育林2588亩,人工造林1366.97亩,在落水洞村、青松村建设污水收集(排水沟渠)663米,土壤渗滤及人工湿地一座,全钢无盖垃圾桶20个,保护普者黑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根据种植地点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分期实施,种植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竹类、水生植物和旱地植物,拦截、过滤、吸收、富集污染物,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截至2020年9月,种植6种乔木2284株、12种水生植物359313m²、灌木2200株、竹类2852688株、旱地植物2852688株,湖泊面山和流域的植被恢复面积944.76亩,候鸟栖息地保护面积2906亩。
目前,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总面积达6356.73公顷,重点湿地面积4093.1公顷、一般湿地面积2263.63公顷;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并吸引钳嘴鹳、牛背鹭等多种珍稀鸟类到此繁衍生息。
据统计,保护区境内约有高等植物(包括栽培植物)119科348属507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种,即菱科的野菱、水鳖科的海菜花、水龙骨科的扇蕨。有云南新分布种5种,即灰叶槭、亮叶槭、都安槭、金沙槭、紫果槭;有人工栽培植物4种:即银杏科的银杏和苏铁科的苏铁、蓝果树科的喜树和樟科的樟树。
(张德华)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