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喜迎COP15|广南县拖董村:一村一树一产业 圆了群众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1-07-30 11:51:24
在广南县曙光乡,有这一个村子,它四面环山,溪流潺潺。村中古树参天,风景优美。但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子,谁曾想到它也曾是乡里的贫困村。但村民世代秉持着“守好一方山、管好一棵树、早晚能致富”的传统,通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劳作方式,守护着山林中的一棵特殊树种,最终圆了村民的致富梦。
(图为大山里的拖董村)
从曙光乡驱车沿崎岖的山间水泥路,40余分钟后便到达拖董村。刚进村口,“拖董村”三个字十分显眼。放眼望去,村里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户。再往里走,几名工人正在为村旁的一棵百年古树加装围栏,并建设观光平台。据村民介绍,这棵大树,就是让村子走上致富路的“神树”——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这棵树胸径达1.3米,树冠高60余米,树皮成灰黑色,树叶葱翠。在树叶之间,挂满了一个个犹如核桃大小的果子,形似独蒜。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果子,却被村民视为“金果子”,它成熟后的鲜果在市场上售价高达20元每市斤。
据拖董村83岁高龄的陆保权老人介绍,从他21岁进入这个村子居住,就发现了这里的村民把这种树当作“神树”。在他们口中,这种树叫做“山桐果”,果子成熟后经过加工可提炼出油,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在生活困难年代,村民家家户户都到山上找“山桐果”榨油,以备不时之需。多出来的果子村民也会拿到市场上出售。正因为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实用价值,自古拖董村就定下规定,不许乱砍滥伐该树种,并且每家每户不许偷采果子,待蒜头果成熟后,统一采收,并按家庭人口统一分配。传统、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拖董村村民守住了这一方青山绿水。
(图为挂在树枝上的“金果子”)
据了解,广南县现存野生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38000多株,分布于曙光、莲城、旧莫等8个乡(镇)23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其中,拖董村就有2400余株,占全县存量的18.5%。近年来,随着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中被发现富含“神经酸”,这是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核心天然成分,“神经酸”对治疗老年痴呆、中风、失眠症等效果明显。至此,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的市场价值就一路飙升,鲜果价格从过去的几毛钱一市斤一直飙升到现在的几十元一市斤。拖董村自古保护的绿水青山,最终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通过合作社运营,村民入社管理,统一采收出售进行分红,每年每户社员都能分到9000余元的分红。”谈起如今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陆树齐脸上泛起了笑意。
大山深处的拖董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石山限制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一度的贫困落后让村里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家乡外出务工,随着村里的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很多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今年25岁的陆文婷就是其中的一位。
陆文婷大学毕业后也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创业,但看着家乡通过发展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走上了致富路,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既然家乡有发展前景这么好的产业树,还不如回家,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管好这棵树,让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真正成为村里的摇钱树、致富树、产业树。”谈起回乡初衷,陆文婷打开了话闸子......
现在,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全村村民也开始自发种植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短短的两、三年间,村里新增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种植面积100余亩。陆文婷说:“祖辈们留给我们这么好的产业,我们不仅要管护好,更要发展好。我们既然能吃上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这碗饭,也要让后人能吃上这碗饭,并且要吃得更好,更丰盛。”
(图为“金果子”收购现场)
一棵树,对城市人来说,它也许仅是路边的一道风景,但在拖董村,这里的40户200余名村民,却视其为摇钱树、致富树,因为它托起了全村的致富梦想。2021年,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1165”中长期发展战略,把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产业纳入了中长期发展战略,不久的将来,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不仅是拖董村的致富树,更是广南县的致富树,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产业也将以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崭新名片被世人熟知。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明建 卢吉艳)
(编辑:刘梅 排版:李法楠 审核: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