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COP15 | 中国环境报关注文山生物多样性:牢牢撑起边陲生物多样性保护伞
发布时间:2021-09-02 16:37:04
原标题:
云南文山州:牢牢撑起边陲生物多样性保护伞
香果树、马尾树、水青树、金钱槭、金花茶……记者近日跟随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COP15“世界的世外桃源•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近距离观赏了这些十分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
文山州地处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地貌核心地带,喀斯特地理地貌所形成的众多相对独立的生态生境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生物多样性物种富集,起源古老,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起源中心,也是“全球生物界‘避难所’”和“古老孑遗物种分布中心”。
近年来,文山州立足自身生态优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着力把丰富的生物资源变为经济产值,努力实现保护利用协调发展。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
着力抓实重点工作,坚决撑起绿色“保护伞”
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刀锦祥介绍,文山州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立了由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文山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印发《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并通过开展“护绿”行动、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行动、林草资源综合执法行动、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行动、古树名木保护行动等多种有力举措抓实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同时,开展喀斯特区域洞穴鱼类资源调查与河流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工作,加强生物物种保护与开发利用,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养殖试验示范基地2个,养殖面积188亩,开展了金线鲃、软鳍新光唇鱼、倒刺鲃的人工繁殖工作,实现野生土著鱼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突出重点抓保护,文山州聚焦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自然保护区巡护和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集中力量重点打击乱采滥伐、盗猎捕猎等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同时,做好周边村庄群众矛盾、利益纠纷的防范和化解,确保自然保护区不被蚕食,植被不遭到毁坏,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
构建生态保护体系,持续提升物种保护实效
据介绍,文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之一的“滇东南-桂西古特有中心”最为重要的部分,蕴藏了大量的古老、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效,文山州通过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生态公益林等重大林业工程,形成了以保护区为重点,工程实施为辅的生态保护体系。
云南金钱槭 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近年来,文山州加快构建以珠江流域生态屏障、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及重要自然保护地为重点的“一屏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文山州以就地保护为主,依托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2个保护小区和文山州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开展濒危植物引种繁育工作,提升保护实效。目前,全州保护区总面积大约100万公顷。
文山州目前已知的野生植物种类共有332科948属4504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着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有42科46属74种,占国家保护名录种数的达20.1%,占全省保护名录的47%;国家级保护树种21科31属34种,占全国保护树种总数达25%,占全省国家保护树种总数的40%。共有兽类9目28科73属10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
素有“北回归线绿洲”“天然氧吧、植物基因库”之称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森林覆盖率达94.3%。同时,老君山林区又为许多起源古老的喀斯特植物提供了演化的新生境,该地区也同时伴随了新类群和新特有类群产生,形成了植物从古老到进化或特化演变的一个梯度。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陆树刚介绍,老君山片区所处的滇东南中心地带是滇、黔、桂古特有中心的重要部分,该地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喀斯特残留植物,尤以木兰科植物最为丰富。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老君山分局局长柏永福说:“保护好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和文山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日常巡查和宣传,并采取先进的技术,安装监控,建立完善管护机制来加大对保护区的管护。”
科学利用保护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山州始终坚持“生态生境不被破坏、不被干扰就是对物种最好的保护”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努力实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
文山为“中国三七之乡”,具有种植三七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三七的古老分布区。所产的三七占全国总量对70%以上,质量在同行业中亦居第一,三七已成为文山的主要经济支柱。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中国特有种,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为加大对三七种质资源的保护,文山州依托苗乡三七公司建设了三七种植资源平台和三七新品种繁育平台,开展三七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及新品种扩繁工作。2021年新建三七种质资源圃基地80亩。目前,共收集到11000份三七种质材料。
中华神经酸树(蒜头果)
中华神经酸树,学名蒜头果,是我国特有的单属单种珍稀濒危孑遗植物,1987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全世界野生蒜头果仅零星自然分布于我国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县、富宁县以及广西西部,广南县野生蒜头果资源世界排名第一,是蒜头果生态分布中心和资源的遗传、变异中心。
为加大对蒜头果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广南县通过完成野生蒜头果资源普查、开展蒜头果主要生境研究、强化科研院校合作、完成蒜头果主要生境因子研究等措施抓好蒜头果的保护与利用。
2017年以来,广南县依托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成立广南县蒜头果产业联合总社,全面构建广南县蒜头果产业“四梁八柱”总体架构,采取“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蒜头果基地建设模式,加快蒜头果产业基地建设,现全县完成蒜头果回归种植2.4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爱山护山,通过蒜头果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共享生态红利,走出了一条山旮旯地‘小果子’结出‘大产业’的增收致富道路,现在大家都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广南县曙光乡拖董村村民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中环报见习记者:陈克瑶)
(编辑:唐雪娇 排版:李法楠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