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明有礼文山人丨乡村教育的“筑梦人”:王家华
发布时间:2025-03-06 09:40:32
在文山州广南县的六郎小学,有一位名叫王家华的校长,他是壮族人,也是一名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的他,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便扎根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一晃便是近30年。这30年,是他用爱与坚守书写教育篇章的30年,是他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的30年。
用心呵护乡村孩子
2021年9月,王家华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省政府奖励了他10万元奖金。这笔奖金,对于他来说,相当于自己一年的工资收入,本应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及时雨”。然而,当他得知六郎小学刚搬迁到新校址,因财政资金紧缺而无法修建围墙时,他的心情陷入了矛盾与纠结。
学校离村子2.5公里,四面不靠村舍,没有围墙,学生们的住宿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这让王家华夜不能寐。他深知,围墙不仅是学校的物理屏障,更是孩子们的安全港湾。而他的家,同样面临着经济压力:妻子月工资仅有1500元,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高中,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家里的那辆面包车,还是从二手市场花2.8万元买来的,家里连一台像样的冰箱都没有。面对家庭与学校的两难抉择,王家华最终选择了后者。他毅然决然地将这10万元奖金全部捐了出来,为学校建起了围墙。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深知,孩子们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王家华不仅在物质上为学校无私奉献,更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们无尽的关爱。他特别关注孤儿、贫困生和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他创建了“贫困救助帮扶工作室”,四处奔波,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集物资及资金,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希望。他常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至500元不等的生活费,资助那些贫困学生。有一次,沪滇关爱行动到学校进行结对扶持,学生小安获得了去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但4000元的路费却成了他面前的一座大山。王家华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0元,帮助小安实现了这个梦想。近30年来,他累计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已高达8万余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乡村孩子的无限关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用情守护乡村学校
王家华是一位有大爱的人,更是一位有着深深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他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与老师们一起排班轮值,严格考勤,从未在工作期间离岗去帮家人干家务或农活。学校的义务劳动,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安排别人的事,也从不会少给自己安排一份。六郎完小的大部分老师家在县外,2015年,广南县实施全面消除D级危房工程,六郎完小只能搭建临时板房做教室,老师们没有宿舍。王家华毫不犹豫地将5名老师安排到自己家中居住,用自己的家为他们遮风挡雨。县外老师家有红白喜事时,只要学校没有紧要事务,他必定会前往祝贺或探望慰问,哪怕路途遥远,远至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保山市腾冲县、昭通市巧家县。这份关怀,让老师们感动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乡村教育奉献的决心。
王家华以校为家,不仅关心老师,更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原六郎小学校舍年久失修,2002年进行扩建时,他白天上课,晚上便走村串户,四处奔走,动员群众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办学。在国家没有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凭借着自己的执着与真诚,打动了六郎村的村民。村民们自筹资金,无偿让出5亩土地,建成了当时合格的完小。
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六郎小学在村中无法再扩建,办学条件难以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必须再次迁建。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王家华没有退缩,他再次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用自己的执着和深情打动了群众。最终,群众无偿让出近30亩土地,还自筹资金14.6万元作为平整地块的费用。2021年9月,新校区投入使用,看着崭新的校舍,王家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新校区的教学设施设备资金压力依然很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王家华利用寒暑假,奔波于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四处反映困难、恳请支持。他的真诚与执着感动了许多人,最终得到了“熙北益行”北京民间青少年爱心团体捐赠的10万元、“云南省教育基金会”捐赠的价值4.3万元的100套全新课桌椅以及一批价值5.57万元的图书。这些捐赠,为六郎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一所薄弱学校,王家华时刻牢记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他与同事们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开展提质增效工作。近年来,六郎小学在州县统考中成绩稳居全县前列,示范效应逐渐凸显,精细化管理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与认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这背后,是王家华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近三十载春秋,王家华不忘教育初心,用爱书写师者仁心,做乡村教育的“筑梦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教育情怀。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他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王家华,这位乡村教育的“筑梦人”,用他的爱与坚守,为乡村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来源:州委宣传部)
(编辑:周秋 美编:冯鹤 二审: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