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奏三曲·振兴村 ——绿美文山之边城马关

发布时间:2023-09-21 15:06:0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二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推动绿美文山三年行动,推进文山绿化美化全域提升、全域变革、全域发展,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举措,草果之乡—美丽马关用脚步去丈量,用真情去感悟,用行动去书写,吹起乡村振兴的号角,着力谱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三部曲”,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麻栗坡相连,与西畴县隔盘龙河相望,南与越南的老街接壤,西南与红河州的河口屏边两县毗邻,北与文山市交界。全县国土面积2665.9平方公里,辖4乡9镇1个农场社区管委会130个村(社区),有常住人口31.87万人,县境内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23米,年平均气温16.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宜居宜业。

一、 谱好“产业曲”,激发乡村造血功能。

(一)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马关县积极创建“云药之乡”,将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县副处级干部到乡镇调研中药材发展情况,精准理论素养好、懂农业、会技术的驻村干部深入农村,通过开展农业实操课程活动,打造“产、加、销”一体化中药材产业链,发展以砂仁、草果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培植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为产业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二)云贵高原地脉交错与云雾灌溉,让这里孕育了绮丽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矿产,已探明锌、锡、铟等11类47种矿藏,其中:稀贵金属铟储量6900金属吨,居世界第一位,被誉为“世界铟都”,“世界铟都”的逢春大道见证着这里与“中国春天”最早的邂逅,世界“铟”马关而精彩。

(三)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园区,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产业链,实现“五通一平”,“一园三片区”的空间格局规划建设。

(四)打通销售渠道。马关县与越南老街、河江两省的箐门、新马街、黄树皮、猛康四县接壤,国境线长91公里,有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1个(都龙口岸),是连接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文山州建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枢纽的重要节点。随着“一带一路”以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的深入实施,马关在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抖音、淘宝、微博等方式,开设线上直播活动,把乡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助力脱贫增收,为产业振兴开拓销售渠道,使得矿产资源、三七、草果、八角、菊花、烟草等产物从这里通向遥远的南国,创造马关商贸往来的奇迹。

二、谱好“文化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马关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8%,陈明书记在马关县调研中强调:“做强基层文化民族品牌,促进基层治理推动乡村和谐”,多民族长期和睦共处,厚植文化底蕴。

(一)挖掘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用红色精神涵养乡村文化,强化典型宣传。

“云岭楷模”三代守边人熊光泽,他引导广大边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边疆情怀,组织党员干部采取“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盘活自然和文化资源,带领全村推广“一查红旗飘飘、二来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等晨起五件事,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花山节”、“兜阳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各具特色,村民们用真诚与行动诠释着马关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独特的苗族服饰远销国内外,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的版画以刀代笔,粗狂豪放的刻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度作为国礼赠送友邦。

(四)马关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有八寨土司遗址“阿雅城”诉说着古国的历史;马白关内的“玉皇阁”见证着边疆民族的多彩绚丽;“茅坪国门”中越边境云南段存留的石砌国门,俗称“五号界”是中越国境边界线的铁证;“仁和烈士陵园”,墓碑上刻有烈士的生平与事迹,弘扬爱国精神,缅怀革命烈士。

(五)盘活农村资源,打造当地旅游特色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引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自然景观、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三、谱好“生态曲”,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乡村环境“高颜值”,让广大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倡导绿色生活,扎实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为河水留“白”,为发展增“绿”。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只有谱好产业、文化、生态三部曲,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一个乡村的音符,为希望的田野唱响收获的金色。

(陈达采)

(编辑:冯鹤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