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留住民俗文化的根,抒写旅游业之魂
发布时间:2023-09-22 09:58:42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认为,旅游业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社会活动,旅游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旅游者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比较的一种历程。近年来民俗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业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要想搞好旅游业,必须要留住民俗文化的根。
一、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才能不断丰富旅游业资源。
民俗旅游业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呈现了品牌经营、社区——历史(传统)街区、乡村、生态博物馆、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等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都离不开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且民俗文化还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乡村或社区的文化现象,在我国悠久的民俗传统里,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民族性和丰富性,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游客的求异心理相吻合。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具有奇特性与丰富性的民俗文化,才能为旅游业开发服务,才能不断的丰富旅游资源。
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才能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品位。
民俗文化是扎根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区域文化,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它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还能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各个角落的民俗各不相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就因这份特质性,也才不断成长为开发民俗旅游业的丰富资源。
“文化兴则旅游业兴,文化强则旅游业强。”对于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景点,人的审美视觉都会疲劳,只有赋予文化、内涵,让人有发掘不完的资源,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目前,挖掘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产品创意的潮流。对于民俗文化来说,它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在不断升级的旅游景点,不少地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观念,重新盘点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发现过去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俗不登堂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蕴涵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信仰情结。一经创意包装,就能立刻成为成功的旅游业产品。
三、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才能不断拓宽旅游业的对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灵魂,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业,可能只是单纯的一种游山玩水的活动,一般对游客是没有太大的引力,就是有引力那也是极其短暂的一种游玩行为,一种走马观花式的看看拍拍照的敷衍行为,在心底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多走上几个地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如果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那旅游业的内涵就大不一样,旅游对象也会大幅度提升。据国内的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的美国游客中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高达56.7%。
“名山之有名,就因其有文化”。因此,那些依托生态自然资源的旅游地,只有必须重新认识山水文化的魅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提升,紧跟“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产业为方向”文旅融合思路,以山为脉、以水为络、以文铸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才能让旅游业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简介:肖正康,男,彝族,云南丘北县人,2007年开始发表作品,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小说林》、《文艺报》、《陕西文学》、《云南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百余篇(首)。(丘北县锦屏镇中心小学校 肖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