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在“变”与“不变”中坚定治理“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3-09-22 10:07:58
习近平指出:“社会治理,重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近年来,文山州在把握国家治理“主线”上,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之道,基层施展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和方式。但当前,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向国内,社会处于转型加速期。文山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治理之变,是治理关键所在。
在治理格局“变”化中,坚持党的领导“不变”。“基层治理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变的是因时而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需求,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更加坚信,在基层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就要坚定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对西畴县东升公社《一个混乱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中作出了“所谓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的批示。60多年来,西畴县大力弘扬了毛主席光辉批示,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用“全县1500多个村寨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1000多个村寨连续10年不发案、多项荣誉连续10余年传承”的显著成效,证明了“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最大制度优势。
在治理主体“变”化中,坚持群众路线“不变”。回顾社会治理历程,经历了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3个阶段”。这一系列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本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从浙江的“传家宝”“金名片”上升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典范,在于其有独特的实践价值,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抓治理,用好治理维护群众利益。“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只有悟透这道理,我们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路上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文章。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富宁县上寨村小组,通过“引雁归巢”“能人带村”,吸引18个工程队和80余名设计、建筑技术人才回乡带领群众开展“共治”模式,2023年全村人员外流从往年的60%降至8%,该村从空巢村变成了宜居宜业和美幸福村,村内治理效能助力村内经济发展,村内集体经济从2017年2.17元发展到2023年409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0元,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在治理层级“变”化中,坚持法治道路“不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社会治理层级变为“市域是重大风险终结地、县域是解决问题主战场、乡村是排查化解日常矛盾责任主体”的新格局。基层成为了社会治理主要阵地,任务繁杂而重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势在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基层要实现善治,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过去,文山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法治素养跟不上物质进步,很多社会问题都因法治不彰而起,基层治理“剪不断理还乱”。2022年以来,文山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全州2023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1.7%,比2019年同期下降36.62%,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7.44%,命案同比下降25%,这些治理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法治保障和护航。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础,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幸福,只有在万变中稳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治理之路才看得更广阔、走得更坦途、闯得更长远。(文山州强边固防和社会治理专班(州委政法委) 农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