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丨“三新”并行 让边境村寨更加幸福
发布时间:2024-07-23 11:14:26
近年来,文山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嘱托,以“国之大者”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文山实践,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推动边境村寨持续奋斗,向美而行,向好发展。沿边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大好发展局面,沿边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国家认同感越来越强,在边境一线勾画出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笔者认为,可以从着力培育“新农人、新青年、新业态”,不断激发释放边境村寨潜力,让边境村寨更加幸福。
培育“新农人”,让边境村寨“钱”景可观。文山州不少村寨与越南接壤,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与民族风俗文化,消费市场急需开发。要充分认识边境村寨蕴含的潜力,立足沿边地区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借助文山州新媒体协会、文山州村播学院等平台,培育一批有乡村情怀、有正确思想认识、有带货能力的“新农人”,借助自媒体,把文山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美丽实践讲好;要科学布局直播产业,结合文山州地区实际,有序推出三七、重楼、老山茶等生态有机农特产品,在电商市场上树好“文品出山”金字招牌。要借助多媒体时代的科技力量,谋划利用云旅游平台,将边境旅游景观实时呈现给游客,使全国各地的人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茨竹坝云海、老董寨乡村生活等生动情景,通过网络平台,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网友更加了解云南、熟悉文山、认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要积极搭建平台,让新农人把在外面学到的、看到的先进做法带回农村,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带动就业,挥洒青春汗水,在乡野泥土中开辟出自己的星辰大海,发挥“新农人”力量,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培育“新青年”,让边境村寨“活力满满”。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创造力勃发,不仅传承精湛技艺,还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道,解锁让“华流”成“顶流”的文化密码。在文山,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11个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但民族文化传承人较少,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帮助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活力满满”。要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努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促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有效载体。要适时举办研讨活动,搭建专家学者、传承人与非遗工作者三者协同参与的非遗社区与交流平台,在文化传承、活化与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讨论,提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多部门联合,积极举办“民族服装技能大赛”“民族美食大赛”等活动,支持、引导、鼓励广大传承人同台献艺,将文化活动转变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
培育“新业态”,让边境村寨“心向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分工不断走向精细化、专业化。许多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了新业态,新业态带来新机遇,边境幸福村也成为就业新方向。近年来,文山州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举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智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4个沿边乡(镇)、42个沿边行政(社区)全部创成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沿边乡(镇)4个、沿边行政村12个;42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718个自然村(组)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全覆盖,形成了独具边疆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山样板”。要因地制宜,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典型村寨推出旅游路线,围绕“打造独具特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按照“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便利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则,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结合文山实际,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红色旅游,大力打造红色文化游、军事主题游,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打造出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养生休闲、生态采摘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要创新思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农村发展模式,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山水田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边境村寨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苏溦)
(编辑:董飞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