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壮乡苗岭更多好物“出圈”“突围”
发布时间:2024-07-23 15:02:43
从久负盛名的“三七”这一金字招牌,到建成“绿色铝”“风电”“光伏”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满足人们健康饮食需求的各类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再到具有文山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文旅品牌……近年来,文山州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精准施策,以三七为主的中医药产业、以绿色水电铝材为支撑的矿电产业、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康养为特色的文旅产业等各行各业紧紧拥抱前沿科技,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提质升级,一个个科技好物从无到有突破、一批批新兴产业从有向优发展、一项项优势产业从优到精提升,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在壮乡苗岭大地徐徐展开。
抢抓科技创新先机这一“关键变量”。在过去的发展中,文山经常面临着“好山好水好物产”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等诸多困境,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但文山在沿边区位、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文旅资源等方面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要想推动壮乡苗岭更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好物“出圈”“突围”,科技创新无疑是抢遇先机的“关键变量”,我们需用好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密钥”,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理念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综合文山的资源优势、技术积累及行业基础,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扶持、优化服务等措施,助力科技企业积极切入创新发展新赛道,促进核心技术的突破及应用场景的拓展,在科技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制高点”,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不断夯实厚重稳固的发展“基底”。
用好科技创新企业这一“第一资源”。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市场主体,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在科技的浪潮中哪怕有一丝怠惰因循都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哪怕勉强能够在市场中“随波逐流”,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偏安一隅”。竞争的现实警醒我们,只有迎头赶上,勇于创新、持续创新,发展才有不竭的“动能”。对此,要立足文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引导以“三七”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借助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高端化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守好“主阵地”的同时不断“开疆拓土”,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聚集、向科技企业靠拢,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重要动能,实现更多科技好物落到生产一线、走进商场超市、步入千家万户。
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这一“源头活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每个领域每个行业的每一次“破壁”“出圈”,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源头活水”的支撑。要紧紧围绕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前沿领域,主动打破地域限制,开通引进高端人才“绿色通道”,通过落实现有政策、完善激励政策等方面引聚人才。深化科技合作,组织引导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畅通企业与高校合作通道,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现供需匹配,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互动共生机制,助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山正当其时、正待奋发,需要全州上下保持科技创新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加强前沿探索,在创新发展中谋篇布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壮乡苗岭更多好物“出圈”“突围”。
(王灵惠)
(编辑:董飞 排版:张振飞 责编:关韦伟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