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七花杯”网评大赛丨向新而行,共建美好教育生活
发布时间:2024-07-29 16:52:5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文山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的正确指引下,伴随着“一中改革”的号角,教育高质量的步伐在文山这片教育热土上遍地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新要求。“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要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以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共创美好的教育新篇章。
坚持党政“一把手”抓教育,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高举旗帜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党建品牌建设,五育并举,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新时代的接班人。
向新而行,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的诟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题海战术,忽略人的主体地位。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及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要摒弃应试教育,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潜力挖掘及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不同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盘活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县管校聘”。全面实施岗位聘任制,让有能力的敢干事,让有创新的干成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县管校聘的有效实施,既优化教师均衡配置,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注入强心剂,有效遏制佛系教师和“躺平”教师蔓延,为新质教育按下加速剂。
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向新而行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在线教育平台等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科内容与数字化融合,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有吸引力;通过远程教学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利用。同时,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渡,共建美好生活,缩小区域教育差距。让不同家庭,不同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是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只有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民族才有新的希望,国家才有新的未来。
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建美好生活,意味着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同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根本,教师是教育创新和共建美好生活的关键力量。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学习和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清理一切非教学任务进校园,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向新而行,共建美好教育生活,未来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砥砺前行,赓续“西畴精神”和“老山精神”,以创新为动力,以责任为担当,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为文山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为文山的繁荣发展培养一代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顾汝利)
(编辑:李娟 排版:向传帅 责编:侯佑琴 终审:徐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