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中国民族戏剧的“活化石”——文山乐西壮族土戏
发布时间:2024-04-07 11:28:39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距离文山市城区50公里的德厚镇乐西村里,蕴藏着古老的壮剧艺术——乐西土戏,乐西土戏是云南三大壮剧的分支剧种之一,文山壮族布傣人称之为“戏布傣”,曾被国家文化部专家汪效禹誉为“中国戏曲后花园中的活化石”,具有浓郁的壮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清末民初,乐西村是文山通往蒙自和开远的“咽喉要冲”,历史上是洒戛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商业文化繁盛,乐西土戏风靡一时。据《云南壮剧志》记载:“文山乐西土戏形成于光绪年间。从戏班第一代班主李贵枝到现在的第七代班主代正义的师承关系推算,文山乐西土戏距今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乐西土戏曲调分为“悲调”“喜调”“催场调”“阿西调”和“大过板”五个曲调,而器乐则是用三弦、二胡、箭头萧等加以伴奏。土戏分为文戏和武戏,角色跟京剧一样分为生、旦、净、丑。乐西土戏起先以神话传说,惩恶扬善,祈祷太平,庆祝丰收等内容为表演题材,后来逐步渗入了汉剧情节,从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传奇故事中选取题材,用民族语言和曲调演唱。乐西土戏最兴盛的时期,拥有数十多出传统剧目,如《香山记》《蟒蛇记》《大孝记》《铡美案》《秦雪梅吊孝》《木兰从军》《过五关斩六将》等,在乐西土戏所演出的经典剧目中,大部分都能够在传统戏剧中找到其原型。可以说乐西土戏是中国传统戏剧在乐西这个地方的壮化版,它搭起了本地壮族人了解传统戏剧的桥梁,是乐西壮族吸收和学习中原汉文化的纽带。
2008年6月,文山“乐西土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正义被确定为国家级乐西土戏传承人。代正义今年46岁,他的父亲是当地土戏班的演员,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爱土戏。1982年,代正义加入了乐西土戏班,在余华德师傅的教传下,他很快掌握了土戏的表演技艺,还学会了点戏、导戏,根据传说故事改编剧本等技能。代正义称,乐西土戏作为云南戏剧的瑰宝,早在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乐西土戏就在文山城里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见证了文山建州的历史时刻。如今,乐西土戏拥有40人左右的业余演员,整个戏班子最老的有80多岁,他们在戏班子演戏都有近30年,他们把大半的青春奉献给了土戏。
乐西的民间艺术家们用勤劳和对土戏的热忱唱响着生命之歌,刻画着悠久古老的艺术。也正是他们不懈地传承,才让这云南戏剧的“活化石”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历史记忆的延续以及增强民族地区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
(郑梅)
(编辑:郭韦 排版:张振飞 责编: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