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对脱贫攻坚有思考、有行动,马关这样做

发布时间:2017-11-01 08:58:27   阅读 10001  

他们站在脱贫短板上跳出“致富舞”

  深度贫困地区多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短板。云南有27个深度贫困县,马关县位列其中。10月16日至18日,记者走访了马关县。在这里,记者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发现了许多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新思路、新举措。

狠抓产业:

种好辣椒田,挣得实在钱

  “突突突突!”10月17日清晨时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蔡兴友开着拖拉机驶入马关县普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停下车后,蔡兴友从拖拉机里取出3个麻袋,里面堆满了红彤彤的辣椒。这是刚从地里收上来的新鲜作物,蔡兴友赶紧把它们放在电子秤上,总重300余斤。按每公斤3.2元的收购价,蔡兴友这趟可以赚1000多块。只见他笑容满面地小跑进财务室,做了登记和核对后,当场就拿到了这笔收入。此时,在加工流水线上游,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普顺昌正把辣椒一铲一铲地装进烘干机,不一会儿,他在流水线下游操作的妻子陆桂英就开始装袋了。

  “明年可以脱贫吗?”蔡兴友腼腆一笑:“应该可以呢。”一旁,普顺昌和陆桂英和记者盘算他们的收入:“每月每人挣2500块,虽然才来了两个月,但日子好很多了。”

  马关县是一个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老区、战区为一体的县,全县国土面积2676平方公里,总人口37.7万人。刚抵达马关县,县委副书记侯行辉介绍这是云南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山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万户6.74万人。马关县到底应该怎么脱贫呢?第二天,记者来到马关县普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发现当地已经找到了那把破解深度贫困之锁的钥匙。蔡兴友、普顺昌和陆桂英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或忙于田间地头,或忙于流水线上,但为之努力的目标相同,长远来说是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那个先立下的“小目标”则是辣椒。

  文山辣椒远近闻名,但这对普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所在的马关县大栗树乡来说却是个新兴产业。事实上,当地党委政府于2015年才引进这个产业。可自那之后,辣椒让当地百姓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大栗树乡主要种植工业辣椒和朝天椒,亩产量较高,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云南宏绿辣素有限公司文山地区负责人李尼杭介绍,当地种植的工业辣椒按订单价3.2元/公斤计算,每亩可收入5760元,扣除成本后,农户可实现每亩利润4260元。蔡兴友的田地今年7月开始丰收,10月17日已是他第11次来合作社销售辣椒,每趟能挣1000元左右。记者在大栗树乡走访发现,当地已经建成一个年出苗130万株的育苗基地和一座日均烘烤量18吨的辣椒厂,工业辣椒种植覆盖农户308户,其中114户是贫困户。全乡种植朝天椒960亩,覆盖120户贫困户。全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辣椒产业,集种植、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等一体,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实际上,辣椒产业只是大栗树乡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有30余年历史的烤烟产业以及新兴的巴西菇产业同样在转动当地脱贫致富的“涡轮”。三者皆具“短平快”的特点,聚焦贫困实际,短时间内就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钱,广受农民尤其是贫困户欢迎。

  在发展短期产业的基础上,大栗树乡还确立发展地产药材、肉牛养殖等中期产业,以及核桃、商品林等长期产业,不断强化产业带动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经过数年努力,已实现产业覆盖6889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469户),总产值达1.13亿元。

激发动力:

“大家都努力,我得思进取”

  古林箐乡柏木山二组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距马关县城81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古林箐乡党委书记王加丽用“遥远但不偏僻”形容这个村寨,而这也正是当地既能守住大山绿,又能谋求大发展的关键。

  进村入户前,记者去村边的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里逛了逛。森林里,参天大树比比皆是,野花和昆虫争奇斗艳,鸟语蝉鸣不断,沐浴着雨后的芬芳空气,沁人心脾,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王加丽说,在柏木山二组,村民们对森林无比敬畏,种树护林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绿色基因”。每代人都在坚守呵护这里的绿水青山,因此当地森林覆盖率竟高达80%。如今,这种“绿色基因”演变成了当地百姓严格恪守的村规民约。

  “这就是我们的村规民约。”在村长童正云家,记者见到了柏木山二组的村规民约。事实上,这份成文的约定和绝大多数村规民约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就在记者不以为意时,童正云问,“你看我们这里有没有哪家的狗放养?”这确实叫人倍感惊讶。毕竟,城市里文明养狗都是一个难题,更何况大家习惯放养的农村。而且,除狗以外,记者走遍柏木山二组,也没在村内道路、广场上发现一只鸡、一头牛乱跑。当地百姓真正践行着“不放养家禽、牲畜”的村规民约。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道路齐整,鸡犬入圈,则是一个现代村寨的文明新貌。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在柏木山二组地面上难找到一个烟头,家家盖平房,户户栽兰花。此外,记者还发现几乎每家的门框上都贴着对联,写着相同的文字——要脱贫、谋发展。

  “我们这里其实已经没有贫困户了。”正当记者盯着对联看时,王加丽说,柏木山二组通过发展林业经济和林下经济,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早在2016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就达到8600元。而通过精准识别认定的5户贫困户,也在当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我们是已经脱贫的村子。现在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解决精气神的问题。所以立了村规民约,就像提升人居环境一样,这里无论是脱贫还是卫生,大家都能自我奋发,都在相互竞赛。”王加丽说。

  近年来,马关县充分发挥产业对脱贫的先导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干部群众比学赶超,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开发的做法与脱贫攻坚的精气神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深度贫困完全可以战胜。(云南网)

  (编辑:侯佑琴)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