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立足特色,马关用农特产业助脱贫

发布时间:2017-11-16 08:13:01   阅读 10000  

产业铺起金光道

——马关县大力发展农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见闻

  编者按:云南省有27个深度贫困县,我州马关县名列其中。为更好地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进一步挖掘总结、宣传推广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成效和典型人物、成功案例,最近,省、州两级媒体记者深入马关县,走入贫困乡村、进到贫困农家,聊家常、算细账,跟踪采访贫困村、贫困户奋力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多方位展示马关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更好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农民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依托本地小耳朵土猪,采取“支部+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组建了罗家坪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本地土猪养殖;合作社年出栏生猪100余头,销售收入达40余万元。

  罗家坪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成功案例,只是马关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个缩影。

  马关县山区、半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6%和24%,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22户67412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如何加强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始终是重头戏,马关县委、县政府从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入手,充分发挥马关农业资源优势,既探索发展一批“短平快”农业特色产业,又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辣椒映红“致富路”

  秋天的美丽,在于那一堆堆小山似的累累硕果。记者在大栗树乡和平村工业辣椒加工厂看到,火红的辣椒堆满了场地,椒农们满怀喜悦,干劲十足,将一袋袋鲜红的辣椒搬到称上,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自从种上了工业辣椒,我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明年我还要种更多,让日子更加红红火火。”工业辣椒种植户彭洪云说。

  彭洪云是大栗树乡和平行政村倮么街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自从种上了工业辣椒,他家的收入越来越多,走上了一条辣椒映红的致富路。“之前地里只种玉米、菊花,一年到头只能吃个饱,要想添置点家电什么的,根本拿不出钱。自从种了工业辣椒,收入增加,新房也盖起来了。”彭洪云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一家六口人,子女们都在外面打工,老两口今年种了3亩工业辣椒,每亩收入大概6000元左右,光这一项,一年就有1万多元。

  大栗树是典型的农业乡,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如何为农民群众寻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乡党委政府领导经多次考察分析,发现工业辣椒具有市场需求大、产量高、投入少、效益好等特点,而且大栗树乡的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也适合推广种植。于是,该乡以和平行政村为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扩大工业辣椒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60亩试种,发展到如今1200亩的种植规模,涉及农户308户(其中,贫困户114户),实现总产值700万元。

  为切实把这一富民产业抓实做好,让农民得到实惠,大栗树乡于2015年在和平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全乡工业辣椒种植持续有序发展。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放大产业效应,该乡引进资金300万元,建成了年出苗130万株的育苗基地一个和日均烘烤量18吨的辣椒烘烤厂一座,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谈起工业辣椒发展前景,大栗树乡党委书记盛中蔚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明年,全乡计划发展工业辣椒种植5000亩,预计年产鲜椒9000吨,年产值达2800万元,覆盖农户1500户,带动贫困户500户。”工业辣椒正在成为大栗树乡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有望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贫困农户,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蘑菇撑起“致富伞”

  在马白镇花枝格行政村巴西菇种植加工基地,记者看到,七八个村民正忙着把覆盖在巴西菇上的泥土刮去,喜悦挂在他们的脸上。

  近年来,马关县引进巴西菇产业,并支持鼓励群众大力种植,如今,巴西菇已为马关种植农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小小的巴西菇,在种植户眼里就是一朵朵“致富伞”。

  站在大棚内,望着满棚的蘑菇,夹寒箐镇老寨行政村油菜地村村民杨兴和笑得格外灿烂。“我家两个大棚今年已经采收了八九次菇,产量在7吨左右,卖得5万多元。”算着巴西菇种植收入,杨兴和笑得合不拢嘴。

  “巴西菇种植不占耕地、用水少,管理得当,一年可采收8至12次,大约15天左右就能收一次,而且栽培废料还可用作农林业有机肥,真是一个增收致富的好产业。”说起巴西菇,杨兴和滔滔不绝。

  在马关,像杨兴和这样的巴西菇种植户遍布9个乡(镇),涉及41个行政村105个村小组510户,共建有1238个种植棚。为了保证巴西菇的质量和产量,马关县有关部门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户做好开棚、通风、检查、打水、关棚等技术活。

  杨兴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巴西菇投入成本不算高,建个大棚2.5万元,建好的大棚可使用3年,一个棚的产量大概在5吨左右,采收的新鲜巴西菇一般每公斤卖到8元,每个棚年收入可达4万元。“合作社与我们种植户签订了每公斤8元的保底收购价,同时负责收购、加工和出售,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产业集群托起农民“致富梦”

  工业辣椒、巴西菇种植,小耳朵土猪、肉牛养殖……一个个农业特色产业,托起了马关县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近几年来,马关县在狠抓产业扶贫、产业富民方面,坚持以发展特色蔬菜、生物药业、畜牧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为重点,引进培育了一批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已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55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85个,种植养殖大户458户,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5000余户。

  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短板。为有力地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马关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既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惠性扶持办法,也有直接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办法。除了安排专门的资金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还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达到或超过脱贫标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励。今年以来,全县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600余万元,扶持了肉牛养殖和巴西菇、工业辣椒种植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成效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马关县还顺应发展大趋势,积极探索农村电商扶贫模式。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4个,招募建设农村淘宝服务站点36个,有效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助推广大农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今年1至9月,全县预计可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9元,同比增长10%。

  (记者 苏宁)

  (编辑:郭韦)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