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山旮旯里有了致富树,广南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见闻
发布时间:2017-11-21 08:25:54 阅读 10466
“谁也没想到,老祖宗留下的蒜头果树,现如今成了全村人的致富树。上个月,村里除了一户人家没有参与蒜头果管理分红外,其余38户每户都分得9000元,这也是我第三次领到蒜头果的红利了。”46岁的广南县曙光乡拖苳村建档立卡户陆继恒,说起村集体这片800亩的蒜头果林,乐得合不拢嘴。
陆继恒家4口人,有80多岁的父母和一位80多岁的大爹。因3位老人年事高需要照顾,年富力强的陆继恒只能选择在附近打些零工补贴家用。“现在每年都有蒜头果的分红,再加上政府的各种政策扶持,我会尽快把房子盖起来,让三位老人早日搬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陆继恒信心满满。
拖苳村地处山区,这里山大谷深,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老百姓过着养牛犁田、养猪过年的传统生活,经济来源十分有限。但在拖苳村的大山中,却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蒜头果树,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016年市场价达50万元每吨,一个蒜头果的价格在1.5至1.7元之间。之前拖苳村的老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蒜头果的经济价值,大量原生树木被砍伐。村民陆继权说:“以前蒜头果价格低,也没有销售的出路。村民有的就砍来作为柴火,有的砍来建房,几乎破坏过半。”
近年来,广南县把蒜头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乡土优势树种和特色生物产业加以培育,加大力度发展蒜头果种植。仅2016年,广南县就拿出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蒜头果种子的收购,培育,并对种植户免费发放种苗、化肥,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为保证蒜头果种子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今年又投资60万元进行温室大棚搭建,建成后每年可储备30到35吨蒜头果种子,满足5000到6000亩产业基地建设的种子需求。截至目前,广南县在曙光、珠琳、坝美等8个乡镇发展蒜头果人工种植5000余亩,参与种植农户达到200余户。
良好的保护和有序的发展,如今曾被大量砍伐的蒜头果树得到恢复,老百姓不仅又看到了青山,还在保护中获得了大山的馈赠。拖苳村村组长陆树奇说:“今年我也分得9000块钱,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源保护,我们的收入也不会有那么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广南县山区、石漠化地区群众意识到,要靠山吃山,首先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曙光乡大路边村的群众同样是依靠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逐渐走出了贫穷。
“我这3亩核桃树已开始挂果,今年卖了2200元。等到进入丰产期,再加上原有的8棵大核桃树的收成,肯定不会拖全县脱贫工作的后腿。”大路边村70岁的建档立卡户刘应忠,指着不远处的核桃林乐观地说。
刘应忠当过三届大路边村村组长。在任上,他发动群众全力保护原有的上百亩老核桃树的同时,又大力推广种下了3000亩新核桃,并着手筹办了大路边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产业的时候,就发展产业,没产业的时候就多种树,多种既保护生态又有经济收益的树。党的十九大提出振兴农村经济,就我们村来说,最终还是要靠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林果啊!”虽然不再在村里和合作社任职,但刘应忠觉得这是他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要继续支持村干部和合作社,把这个绿色产业巩固好、发展好。
据了解,近年来,曙光乡通过村干部带头、合作社引领的办法,在荒山上种下了7.7万亩核桃,挂果面积约1.6万亩,每亩产量约100斤,按市场价11元每斤计算,每年能为山区群众带来1760万元经济收入。今年,大路边村核桃专业合作社通过互联网、超市代理销售、摆摊设点等传统与现代营销模式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带动全村建档立卡户实现核桃收入2万元。
(记者 喻传宏 董飞)
(编辑:曾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