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扶贫广南:“酿”来的甜蜜生活

发布时间:2017-11-29 08:41:32   阅读 10001  

  “今天领到合作社1800元分红,让我对养蜂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11月25日,刚刚从广南县谦益胡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到首次红利的吴成仙高兴地说。

  吴成仙今年63岁,是广南县董堡乡董弄行政村岜亮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她长年生病导致家庭贫困,儿媳在孙子1岁时跑了。现在,一家三口,40岁的儿子彭成友在外打工,她在家带着5岁的孙子。“儿子正打算回家建新房,今天的分红太及时了。”吴成仙说,今年6月,她参与合作社养了10箱蜜蜂,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不用付出太多劳力就有收获。

  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卢元兴,家住广南县董弄行政村羊角箐村,今年6月,他也参与合作社养了10箱蜜蜂,领到1800元红利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轻轻松松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将野生葫芦蜂、黄土甲、蜜蜂“捅”到家里养殖,当蜂巢饱满“成熟”,割取蜂巢、蜂蜜再卖到市场赚钱,这样做的村民不少,但真正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养蜂之路,还得从一个“蜂人”的疯狂之举说起。

  出生于广南县董堡乡的杨仕勇,早年一直在省城昆明打工,历经16年打拼,他从一个月薪800元的羞涩农村小伙成长为一个年薪近百万的企业高管。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平时就热衷关注农业的杨仕勇看到了生态农业这个商机,觉着生态农业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还能带动家乡父老共同致富。2015年,经过深思熟虑后,杨仕勇毅然放弃高额年薪的稳定工作,选择回乡养蜂。

  然而,杨仕勇的养蜂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村民饲养的17群中华蜜蜂,仅两个星期就逃跑死亡过半,损失达几千元……”在他的日记本里,记录着他创业以及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展的点点滴滴。为解决没有产业、没有技术这一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杨仕勇决定建一个中蜂科技养殖示范基地,让村民掌握现代养蜂技术。

  有了养蜂好项目,但是否能让老百姓挣钱?合作社技术员张兴能为记者算起了一笔扶贫账,“每户养殖10箱蜜蜂,一箱蜜蜂可采蜜糖10斤,按照100—120元/斤计算,一年可采蜜糖2次,一年的收入2万多元。”据他介绍,合作社为提高村民养殖技术,坚持技术扶贫到户,对养殖户进行蜂群管理、病虫害防治、人工分蜂、人工培育蜂王及蜂王更换等技术培训。今年,合作社接到几十万份订单,市场需求难以满足,还需要扩大养殖规模。

  “去年我才养60群,短短5个月就收获一万多元,养蜂是一项省劳力、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好、绿色环保的致富‘甜蜜’产业。”董堡乡董弄村养殖户陆保忠说。

  据了解,自广南县谦益胡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先后带动了118户贫困户短期增收近30万元,使合作社成为胡蜂养殖农户的“靠山”。2016年,合作社帮扶带动贫困户18户养殖胡蜂180群,当年实现效益7.2万元;2017年,建设中蜂示范基地5个,扶持918户贫困户发展中蜂9180群;帮扶带动100户贫困户发展胡蜂1000群,实现效益20万元;现已具备每年可以培育胡蜂标准蜂群5000群、培育中华蜜蜂10000群能力,预计可带动1500户农户共同发展养蜂产业,实现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记者董飞 喻传宏)

  (编辑:程于蓝)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