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西畴县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9-12-17 11:17:36 阅读 37267
文网讯 16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表彰了全国各地的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位先进个人,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退休干部刘超仁荣获该荣誉称号。
1999年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的刘超仁,每月有600多块的退休工资,本应该过着子孙绕膝,安度晚年的好日子,但看到当时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的他,经过左思右想,要发展致富产业群众日子才会越过越好,于是,58岁的刘超仁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村群众开挖进村道路、建设新农村、治理石漠化、引进致富产业等。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刘超仁请农技人员咨询论证,得知江龙村的气候适合种植柑橘的结论时,他立即组织群众到周边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动员群众引种桔苗,最初只有8户人家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桔苗种了下去。经过精心管理,2006年桔子开始挂果,果大汁多又甜,卖了个好价钱。村民们在一起时算了算,种一年桔子比种10年稻谷还划算,看到发展柑橘种植也能发家致富的希望!争先恐后在各家各户的田地里种上了桔子苗。规模化的柑橘种植最终成为江龙村的致富产业,成了村里的"摇钱树",全村的桔子发展到8个品种1000多亩,远销昆明、越南等地。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村里又积极向上申请把江龙村列为小康村建设,但因当时新农村建设指标很少,群众的愿望未能实现。也深知全县的贫困面很大,比江龙更需要支持的地方还很多。于是村里通过支委会、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专门讨论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形成了统一意见: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龙村累计投入资金277万元,其中投入资金81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20亩、植树造林980亩、退耕还林336亩,生态公益林保护479亩;投入资金17万元建设沼气池63口,实施节柴改灶80眼、安装太阳能102平方米,年可节省柴薪170余吨,彻底结束了村民上山砍柴的历史,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理,使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80.4%。
如今,有68户群众的江龙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没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水泥路环村绕寨、满山的树木郁郁葱葱、数百亩的柑桔硕果累累、农家房屋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
已有72岁高龄的刘超仁深深地感悟到,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党员干部失去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的信心和决心。他先后被各级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时也是"西畴精神"宣讲团成员的一员。
只见村活动室的墙上写着"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几个大字,这不仅仅是江龙村群众勤劳实干的真实写照,也是西畴大地各村各寨建设家园的一个缩影。
附:刘超仁在全省离退休干部读书班上的交流发言
《小康是干出来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刘超仁,我是西畴县江龙村党支部支委。1999年从教师岗位退休。当时,我每月有600多块的退休工资,可是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私下里跟村里群众交流,鼓励他们发展产业致富,但是教群众比教学生难多了。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怎样才能让群众相信我?左思右想,我萌生了入党的念头,可当时我已经58岁了!当我向家里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说:都这个年纪了,还折腾些哪样?村子里也有群众议论:这个老刘那么大年纪了不好好在家享清福,还入党,图个什么呀!听到这些议论,我犹豫了一段时间。2003年党的教育活动,让我坚定了信心,我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考察,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支委换届时,同志们一致推选我任支部书记。我说:我入党是想更好的为群众做事,而且我年纪也大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得到锻炼。经不住大家的一再劝说,我担任了支委。这下,议论停止了!但我知道,大家都在看!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私下请农技人员咨询论证,江龙气候适合桔子生长,我动员群众引种桔苗。大家都疑虑重重:就那么点地,种了桔子,粮食从哪里来?种出桔子卖到那里去?经过反复动员,有8户人家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桔苗种了下去。经过精心管理,2006年桔子挂果,果大汁多又甜,卖了个好价钱。简单一算,栽一年桔子比种10年稻谷还划算,群众沸腾了!都要跟我们种桔子。我给支部建议,把桔子列为江龙产业,规模种植。支部商量后采纳了建议,并决定从省委组织部奖励的2万元"先进党支部"奖金中提出一部分,组织群众代表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并带回1万多株桔子苗,经过科学管理,桔子树不负众望,成了江龙村的"摇钱树"。现在,江龙村的桔子发展到8个品种1000多亩,远销昆明、越南,全村果农收入上百万元,户均增收上万元。
尝到甜头的群众开始相信我,有事无事都喜欢找我吹吹牛、聊聊天,让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我明白:年轻党员开始威望起来了!为了壮大产业基础,支部又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买车搞运输,开展生猪养殖和自主创业。如今,全村68户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没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昔日的"口袋村"甩掉了"贫困帽",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支部又积极向上申请把江龙村列为小康村建设,但因县里新农村建设指标很少,群众的愿望未能实现。我们也深知全县的贫困面很大,比江龙更需要支持的地方还很多。于是我们通过支委会、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专门讨论干不干?怎么干的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形成了统一意见: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
大家省吃俭用,集资投劳,一年接着一年干,江龙村旧貌换新颜,改写了看山愁、望地叹的历史。我们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理,使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80.4%。今天的江龙村,已看不到贫困,看到的是水泥路环村绕寨、满山的树木郁郁葱葱、数百亩的柑桔硕果累累、农家房屋焕然一新。
我深深地感受到: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党员干部失去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的信心和决心。如今,我们将"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几个大字写在村活动室的墙上,时刻警醒江龙群众要勤劳奋斗。这几个字不仅仅是江龙村的真实写照,也是西畴大地的一个缩影。当我走进桔园修枝剪叶,看着满目绿油油的果树挂满果子,江龙村面貌焕然一新时,我为花甲之年入党的选择自豪而欣慰。今年,我72岁了!我会带领大家继续干下去,让群众生活更丰裕,江龙更风光!谢谢大家!
(西畴宣传部)
(编辑 郭韦)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