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党建引领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07-01 09:03:10
2008年成立的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地处文山城郊结合部,下辖9个居民小组,居住有汉、壮、彝、苗、回等民族。近年来,在党建引领带动下,社区紧抓民族团结一家亲,群众携手脱贫奔小康。
党员带头让出致富路
日前,记者来到大以古社区塘子边村。在村口,一身迷彩服、皮肤黝黑的老党员李春友对记者讲述了塘子边党员带头让出致富路的故事。
李春友告诉记者,5年前塘子边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村民们都较为贫困。为了让群众脱贫致富,社区党组织实地考察,发现在这里适合发展甘蔗产业。但塘子边村地处山区,交通环境恶劣,严重制约了甘蔗产业的发展。
村民种植甘蔗
谈到2016年前动员群众种甘蔗时的情形,李春友直摇头:“糖厂收购甘蔗时间短,大部分人家考虑到搬运问题就不愿种了。”
2016年,社区多方协调资金为该村修建2条生产道路,修建时会占用到部分村民的土地,李春友家便是其中之一。“党员带好头,群众才会听党话、跟党走。”李春友说,他主动让出了自家土地,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都陆续让出土地,不到2米宽的土路变成了宽4.5米的水泥生产道路。道路建成后,小组党员干部率先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紧接着,社区、小组党员干部们“各显神通”,一个个挨家入户宣传动员村民种植甘蔗。就这样,在大家的带动和动员下,家家户户种起了甘蔗。
如何把甘蔗从坡地、洼地运到生产道路上又是一个大难题,村小组集思广益后,觉得还是传统的农家运输方式牛车最好用。就这样,随着甘蔗种植越来越多,塘子村的牛也越养越多,养殖牛的产业也发展了起来。
为了保证大家的甘蔗在糖厂停榨前顺利运到,村小组将村民7至8家分成一个小组,待甘蔗成熟、糖厂开榨时,李春友就用村里大喇叭一喊,全村出动,家家户户拉上牛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砍运任务。
记者走访了解到,尝到种甘蔗的甜头后,许多村民纷纷租地种植,种得多的人家就有五六十亩。甘蔗亩产约7吨,近几年来收购价稳定在450元/吨,收入不可小觑。
社区矛盾调解有“秘方”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宅基地、基础设施等治理难题时时都在考验着年轻的大以古社区党委。
社区通过发挥先锋模范党员带头作用、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与驻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等措施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提升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大以古社区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难题。
多年来,大以古社区党委书记彭福跃调解过各式各样的居民矛盾纠纷,他琢磨出了一个“秘方”——“沉下身子做工作,不要让任何一方吃亏。”
做好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是关键。大以古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干部“传帮带”作用,重点围绕处理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采用“1+1+1”形式,即安排1个社区干部挂钩帮带1个党支部和1个居民小组,做好工作指导、经验传授、答疑解惑工作,帮助村组持续发展壮大。
进入社区工作时间较短的熊文思说,第一次参与矛盾纠纷时无章可循,一团乱麻。后来,彭福跃将“秘方”传授给了他,加上参与调解次数越来越多,如今,熊文思也成为了社区矛盾纠纷调解能手。当然,熊文思也不忘将调解矛盾的心得体会传授给村小组的党员干部们。
近几年来,居民的矛盾纠纷多集中在土地征用、赡养老人等问题上。所谓“张家有模,李家有样”,调解好的案例是最有说服力的,加上社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大以古的矛盾纠纷大大减少了。彭福跃告诉记者,2014到2017年,大以古社区平均每年处理矛盾纠纷五六十起,到2019年,处理的矛盾仅为二十多起。
社区与驻区单位“手牵手”解难题
大以古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和驻区单位业务挖掘资源清单,提升融合党建工作质量,实现党建和业务同步提升,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通过经常性地活动开展,社区和27家驻区单位早已形成了“手牵手”共联共建共发展的共识。坝子村党支部组织5名党员,联合州侨联、社区志愿者共21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家敏回填地基;塘子村党支部党员联合州委政法委、州直机关工委、州总工会等单位党员,进村入户看望留守儿童、讲党课、开展人居环境提升、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在大以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记录着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调解居民矛盾纠纷的过程中,遇到调解难度大的、涉及专业领域的纠纷,社区就会同辖区相关部门进行“会诊”,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化解“疑难杂症”。
“我们开通了“大以古”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居民和驻区单位不仅能了解社区工作,还能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彭福跃说。
仲夏时节,走进大以古社区党务服务中心,社区干部正耐心解答群众问题;塘子边牛儿成群结队,人们在甘蔗地里除草、杀虫,忙得不亦乐乎;龙潭寨空气清新,青山环绕,绿水恒流……一幅全域共治的和谐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END
(记者 杨白苹 徐仕桓)
(编辑 侯佑琴)
(排版 尹颖)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