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文山之干|陈正丽:不负青春不负党
发布时间:2021-12-29 16:16:37
不负青春不负党
——记西畴县鸡街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正丽
今年1月,西畴县鸡街乡大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年仅24岁的陈正丽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鸡街乡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这对于陈正丽来说,不仅仅是角色转换,更是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从“一头蒙”到“活地图”
阳光正好,微风轻拂,黄花摇曳。顺着竹栅栏拾级而上,记者在大寨村委会见到了年轻的 “当家人”陈正丽。她个子不高,面色黝黑,身着一身迷彩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成熟,话语中透露着年轻人的直率与热情。
“我1997年出生,是一名90后。”陈正丽告诉记者,到大寨村委会工作的时候,她只有19岁。陈正丽是本地人,2015年高考落榜后,她心灰意冷,到广州东莞电子厂打工。“厂里工作强度大,加班很累,我干了几个月,虽然每月有4000~5000元的工资,但是年龄小,有点吃不消,就回家了。”回到老家的陈正丽,一时间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要去找什么工作,一天,老父亲和她聊起来。
“我父亲是一个退伍老兵、老党员,干了10多年村小组长。他说大寨村要招一个文书,叫我去试试。”陈正丽说,那时候她都不知道文书到底是做什么的,懵懵懂懂的就去了。同龄人去上大学,去打工,去复读的时候,2016年,陈正丽来到大寨村委会,干上了文书,月薪1500元。
2016年,正是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西畴县更是全力以赴,把扶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种任务分配下来,压实到每一个村干部。刚刚当上村委会文书的陈正丽被分配了丫口、上寨,龙老湾3个村,作为扶贫工作的直接挂钩人。那时的她,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初入社会,稚气未脱,对于自己将要面临的工作茫然无知。下村的第一天,农村深度贫困的现状给了她步入社会最生动的第一课。
“第一次到丫口村,让我非常震撼。”陈正丽说起她第一次到挂钩村丫口村的情形,至今记忆深刻。“整个村全部是烂泥巴路,村民的房子更是惨不忍睹,人居环境卫生条件很差,许多人家里极其简陋,基本没有像样的家具,吃饭只有一碗辣子、一碗青菜、一碗面面饭。即便我是农村人,我也实在是难以相信,还有这样贫困落后的村子。”
面对如此情形,一同前去的下派扶贫队员连连摇头说,这样的村子,估计落后其他村子几十年,脱贫任务肯定相当困难。换作其他人,估计早已打退堂鼓了,但陈正丽这个女孩不一样。当看到这一幕时,她心头涌起一个强烈的想法:“这个村子太落后了,我一定让这个村改变。”
2017年到2018年,陈正丽几乎天天都要去丫口村,每天都要拜访10多家农户,对整个村子了如指掌。“我都成了村子的‘活地图’,哪家有几口人,有多少牲口,有多少亩地,有没有办医保、低保等等。只要一说户主名字,我都能马上答出来,根本不需要去翻材料。”
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干,陈正丽不懂就问,跟着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学习各种农村工作知识,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扶持、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等,丫口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有了路灯、花台、广场、公厕、文化墙,家里有了洗澡室,厩舍干净整洁,全村43户243人顺利脱贫。“这是我最骄傲的一件事情!”陈正丽说到这里,嘴角流露出灿烂的笑意,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根本停不下来的“陀螺”
陈正丽深知做群众工作关键是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走村入户,都需要掌握村情民意,都需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对每一个前来办事的村民,她都特别用心细致,特别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她更加细致、用心去解决,也一步步赢得群众的信任。
鸡街乡大寨行政村博海村家家户户房前鲜花簇簇、屋后绿树成荫,进村道路四通八达,家家住上了新房子。谁能想象这个曾经大山深处搬出来的村子,如今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正朝着乡村振兴的道路继续前进。“博海村有村民34户164人,是个不大的村子。村民们原先住在大山深处,进村路都是陡峭的泥土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大受限。好在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彻底改变了博海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陈正丽说,可就算有了好政策,当时村民们也是一百个不愿意。
陈正丽告诉记者,博海村34户村民,只有9户是建档立卡户,其余25户村民盖房没有任何经济补助的。刚开村干部动员搬家的时候,大家都不情愿,觉得很不划算。
“博海村村民勤劳本分,为人也都很实在,但是思想固执。”陈正丽说,让要村民搬到安置区生活,大家死活不愿意,没办法,村干部只有不断上门做工作,少的十几次,多的几十次,给村民们讲政策、举例子,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等等,并通过搬迁前后生活的各种对比,他们才慢慢转变了思想,同意搬迁。“现在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也没枉费我们当时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劝说。”陈正丽感到十分安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是陈正丽最身心俱疲的时候。白天,她坚守在村口防疫卡点,排查登记进出村子的人员和车辆;晚上,她挨家挨户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在一次摸排返乡人员中,摸排出大寨村有个村民途径武汉,按照相关要求,必须进行隔离。但该村民非常不配合,常常打电话威胁陈正丽。一天晚上,该村民再次给陈正丽打来电话,说家里孩子病了,要是再不让他回家,孩子出什么事情,要让陈正丽负责。为了安抚该村民,陈正丽大半夜一人跑到卫生所,得知孩子没什么事后才回到村委会。
“我要让他感受到隔离不隔心的温暖。” 陈正丽说,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户每个人都是我要保护的对象,老百姓的幸福才是我的幸福,老百姓的安危就是我的责任。
对于儿子,陈正丽心里很是愧疚。2019年,陈正丽产假正值脱贫攻坚最忙的时候,产假只休了4个月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儿子太小,没办法,只能带在身边,白天工作时候就由孩子奶奶带着在村委会旁边的出租屋里,陈正丽下班就回去给孩子喂奶。由于出租房环境不好,孩子经常感冒,还得了湿疹。“孩子现在两岁多,满打满算加起来照顾他的时间可能还没有3个月。”说到这里,陈正丽不禁湿了眼眶。
青春正当时,未来必可期
2021就要结束,2022年即将到来。对于新的一年,陈正丽有着自己的产业规划。“村里想做一个八角烘烤厂,还想做一个鱼塘搞点养殖,还想弄一个乌骨鸡养殖场,还有我们的林下经济,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好好谋划一下我们大寨村的产业发展路子。总要做点实际的事情,村里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陈正丽满脸憧憬地说。
对于自己的未来,陈正丽也有一些小小的愿望。
“我没上过大学,虽然自己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专科文凭,本科文凭也在努力中。但是自己当年没能考取大学,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新的一年,自己还是想有一些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发展更好一些。”
暖冬的阳光下,陈正丽诉说着未来,眼中闪动着光,青春怒放,韶华当时!
(记者:苏宁)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审核: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