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蒙村新事
发布时间:2019-06-21 08:36:12
丘北蒙村不大,40余户人家,但居住着汉、壮、彝、苗4种民族,是20世纪50年代小寨合并成大寨后搬迁在一起的寨子。过去,4种民族居住格局泾渭分明,上半村居住的是苗族,下半村居住的是壮族、左半村居住的是汉族、右半村居住的是彝族。
改革开放之前,全村20多户人家没有一间瓦房,大家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勒紧裤带过日子,贫富差距不大,虽然这样,但有两个底线一直没人敢破,一个是不跨越到其他民族的界限内建新房,一个是各民族互不通婚。
改革开放之初,村里4种民族都有人开了小卖部,但是壮、苗、彝族开不到一年就亏本不敢开了,只有汉族开的一直生意兴隆。村里的彝族张大爹说:“主要是放不下‘情面’造成的。”原来几家少数民族开的小卖部,卖点烟酒和盐巴味精,收几文钱经常受到亲戚朋友的误解,如果遇到赊账的更不敢去问,久而久之就亏本了。买的虽然可以在家门口就买到,但不愿意,反而跑到老远的汉族开的小卖部去。
20世纪80年代,蒙村如雨后春笋,发展日新月异,村里大部分汉族和彝族群众都栽种烤烟,几年时间,大多都建了新房,90年代初,部分壮族群众外出打工挣钱,他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经济收入比栽烤烟还来得快,有的几年下来就建盖了楼房。有一年,县上下派了一个民族工作队到蒙村,苗族干部小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之后,认为苗族的发展已经跟村里的汉、彝、壮等民族拉开了距离。在一次群众会上,他说:“苗族同胞要解放思想,向村里的汉、彝、壮等老大哥学习,多想办法栽经济作物,有多余劳动力的要学会到外面打工。”苗族老大爹陶二听后,嘴里嚷嚷:“打工就是去做人家的奴隶,旧社会苗族做够了,新社会哪个还去做,经济发展不发展不要紧,只要楼上有粮食就满足了。”
进入21世纪,蒙村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速公路从村旁直冲而过,州级高铁站建在离村两公里的地方,蒙村已经成了人流、车流、物流的主要集散地。在广东、广西等地打工的乘坐动车一天就可以回到家,蒙村与世界的距离缩短了,蒙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在家里只会埋头做农活的部分苗族同胞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发慌。也跟着村里的汉、彝、壮等民族外出务工,有老人或者孩子读书出不去的,也跟着他们栽烤烟、栽三七、养牛养猪。
前年,外出务工多年要回家建新房的苗族张大、张二哥俩没有地基,看上了汉、彝交界处的一块平地,他们找到汉族刘大哥商量,他满口答应:“我这块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可以建盖房子,只要你们哥俩用一块跟这块差不多大的地置换一下就可以了。”去年,村里一同出去打工的6对汉、彝、壮、苗男女青年回蒙村举行了集体婚礼,震动不小,不通婚的世俗被年轻人打破了,壮族何大爹笑着说:“新时代真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一家人啦!”
今年,蒙村实行了脱贫攻坚整村推进和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进村道路、入户路和庭院全部硬化,主干道和次干道安装了节能路灯,村里建了村史馆,各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展示,蒙村变成了美丽的新农村。每当夜幕降临,汉族的唢呐、彝族的弦子、壮族的巴乌、苗族的芦笙,从蒙村的百姓舞台上传出了美妙的民族团结和谐曲,令人百听不厌。
(项文辉)
(编辑 罗钢)
(审核 李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