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民族团结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9-07-16 10:36:42 阅读 13727
边境线上追梦人 民族团结守护者
在马关县小坝子镇边境线上,驻守着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其前身为武警文山边防支队小坝子边防工作站。建站64年来,小坝子边防人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与边境群众共建边疆,同守边防,在38.6公里边境线上爱心接力,为捍卫边疆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国务院、公安部分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模范边境检查站”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深化爱民固边战略先进集体”,被云南省委、原成都军区联合授予“警民共建先进单位”,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先后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85年,马关县小坝子镇敬老院建成,让全镇的孤寡老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建院伊始,由于各种硬件设施及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需求,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小坝子分站主动与敬老院结成“爱民对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官兵都会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们洗衣服、打扫卫生、检查身体、送药诊病、陪老人聊天、读报等,让老人感受到亲情和温暖。34年来,小坝子站官兵先后为敬老院捐赠慰问金9万多元、肉5700余公斤、大米1万余公斤、衣物2670余件、药品1750余盒。“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34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敬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老兵退伍前都要带上礼物去向老人告别,新战士到小坝子分站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同样是去敬老院“认亲”,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敬老爱亲之歌!
金竹棚行政村紧临中越边界,交通闭塞,是全镇最贫困的村寨之一。小坝子站自2001年挂包帮扶金竹棚村以来,派出有特长的官兵、邀请州县科技人员在村里开办“青年之家”和“文明夜校”,为群众开展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积极帮助群众改造房屋、厩舍、建沼气池、修筑水窖、安装自来水管、修村道等。为改善全镇各族群众的交通环境,他们主动和地方政府沟通协商修路事宜,出动装备车辆,派出人员开山挖石修路。通过不懈努力,开通了小坝子镇至金竹棚、小坝子至拉气等爱民固边村级公路。目前,小坝子站先后投入资金28万余元开展贫困户春节慰问活动;为95户贫困户购买“人身财产组合保险”;定期对10户特困户和5名贫困学生进行慰问;为老寨村小组援建饮水工程,帮助解决36户175人及牲畜饮水问题。
由于辖区贫困人口较多,部分村民家庭生活较为困难,通过争取友邻单位支持,2017年,小坝子站率先在全县建设了第一个“爱心小屋”。积极利用QQ、微信朋友圈、微博、百度贴吧、张贴倡议书等方式对“爱心小屋”广泛宣传,并发动亲属、同学、战友、朋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旧衣物,这一善举得到了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每逢周三小坝子镇赶集日,“爱心小屋”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村民们在等待领取爱心衣物。组建慰问小分队到挂钩村、边境学校走访慰问,并将爱心物资延伸到全镇的村村寨寨,送到需要的群众手中。自“爱心小屋”建立以来,共计募捐、发放爱心物资1.2万余件,惠及村民3000余人次。
小坝子镇地处边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辖区内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影响了边境和谐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小坝子站积极搭建学习平台,通过购买致富书籍和笛子、二胡等器材,主动与各村寨挂钩,帮助各民族群众办起文化夜校,并派出官兵为群众开展电器维修、农业科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培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共开展培训145场次。龙江村原是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壮族村寨,小坝子站针对该村青年居多的特点办起了“青年之家”教育班。经过两年的帮扶,龙江村30余名壮族同胞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有的还学会了写信、记账和识简谱,大部分群众懂得了法律基本常识。小坝子站抓好警地两用人才培训,组织官兵学习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语言,便于开展各项宣传、调解工作。半坡行政村戈索一、二村的苗族和壮族群众经常为饮水问题发生冲突,为防止两个民族村寨群众关系恶化,小坝子站认真分析冲突的“症结”并对症下药,出资为两个村架设了饮水管,使两村的矛盾迎刃而解。2018年,小坝子站与小坝子村委会、连队、派出所共同建起了辖区第一个军警民活动室,并为活动室捐赠了100套桌椅,搭起了警民“连心桥”。
扎根边疆沃土,奉献无悔青春。一代又一代的小坝子边防人始终把捍卫边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使命,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在南疆的这片热土上播洒稳定、和谐、团结、发展的种子,为边疆各族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马关创建办)
(编辑 罗钢)
(审核 资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