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壮乡苗岭——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综述(下)
发布时间:2020-04-25 09:58:11 阅读 18701
我州始终坚持民族文化这个血脉不动摇,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力打造坡芽歌书、铜鼓文化、芦笙文化,王有德马克思主义研究先驱、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农加贵、“世界拳王”熊朝忠等地域文化品牌,扎实推进《红色文山》《唱响文山》《文化文山》《品味文山》《游遍文山》《神奇文山》等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为代表的“六个文山”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组织拍摄和创作了一大批以《倮恋》《狼兵吼》《童话先生》《坡芽情歌》《铜鼓姑娘》《幸福花山》等为代表的、反映文山特色和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全面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山地域文化。
近年来,共创作舞台剧(节)目700余个,演出4000余场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奖项7个,省级奖项30个。大型壮族歌舞诗画《坡芽情歌》获得2015年央视《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桂冠和2016年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无伴奏组金奖第三名,《坡芽歌书—情爱密码》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了世界拳王熊朝忠、严启慧等一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注重典型引路,提升打造特色亮点,构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格局,努力实现全国示范。
2009年底,文山州率先在平远地区和老山片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在认真总结平远地区和老山片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打造“西畴精神”“老山精神”引领示范创建、省区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等在全省、全国独具特色的创建工作模式。国家民委领导、省民族宗教委领导相继亲临文山调研指导,2019年9月12日,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在文山州委、州政府的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线突出,特色明显,富有成效,请监督检查司加强督导和支持。”
文山州各族人民在改变贫困、向往美好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的“西畴精神”。在戍边卫国的历史中,文山各族同胞前赴后继,与参战将士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在新时代,文山州创造性地提出以弘扬“西畴精神”“老山精神”为创建主题,让边疆各族儿女深切体会到家国情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全州民族团结、扎根边疆、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首创省区跨区域创建联盟助推示范创建。与广西百色缔结共创跨省沿边连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同致力于开展“共谋发展、促利益同体”“共护生态、促绿水同流”“共搭平台、促文化同兴”“共惠民生、促幸福同享”“共创平安、促和谐同行”“共夯基础、促区域同进”等“六共六同”行动,着力推进边疆地区的联建共建。特别是两地在医疗、出行、司法调解、守边固边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有力促进边疆地区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很好地搭建起边疆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打造以三七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文山是“中国三七之乡”,为进一步壮大以三七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云南三七科技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文山坤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天士力三七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共同签订《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公约》,成立以三七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致力于打好“文山三七”地理标识品牌,开展三七产业大数据库建设、文山三七“三标”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际注册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造福各族群众。2019年成功举办第五届文山国际三七节,在成都、广州等地建设三七科技体验馆和品牌形象店55个,建成30个高品质药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1.8万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亿元,为百姓增加收入90亿余元,在通往小康路上,践行“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诺言。
打造文山州民族学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全州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
打造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联盟。充分发挥州级融媒体、8县(市)融媒体中心作用,同时借助抖音、快手、火山和头条、企鹅等平台注册官方公众号,开通壮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栏目,不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宣传“时代楷模”杜富国、“全国道德模范”农加贵等新时期的优秀代表人物,讲好“文山故事”,让各族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日常中扩大参与面、有效发挥主体作用,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维护者。
在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的炭房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汉、壮、苗、彝四种民族,他们共同生产生活,相互通婚,共同参加各民族的节日节庆,他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困难大家一起帮,节日大家一起过,各民族舞蹈大家一起跳、幸福快乐大家一起分享,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在文山三鑫商贸城的“苗族服饰街”,有132户少数民族在这里集中经营民族服装,社区通过集中对少数民族服饰产品进行宣传、展示、营销,在淘宝网开设网上销售平台,搭建了便捷销售渠道,让这里的少数民族经营户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余万元。
在广南县那洒镇老挖龙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搬进新房子、找到致富路的花倮群众喜笑颜开。
在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村,通过发展旅游业,昔日有名的“贫困村”“口袋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年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家比比皆是。
在富宁县,9000多名山瑶群众摆脱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栽下一大坡、收成一小箩”的生活状态,解决了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山瑶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山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缩小了与其他民族的差距。目前全县有一半的山瑶农户新建“小洋楼”,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家用电器、摩托车,条件好的家庭还购买了汽车。如今,山瑶群众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和其他民族一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
在文山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壮乡苗岭大地上,这个承诺正在变成现实。
(记者 窦文金)
(排版 罗钢)
(审核 资云波)